孩子睡眠與學習力
你是否常遇到這樣的早晨:鬧鐘響了好幾次,孩子仍不願起床;吃早餐時精神恍惚,回應慢半拍;到了學校,老師說他上課容易走神、作業拖很久。
這些表現不一定只是「不專心」或「懶惰」。
近年的追蹤研究顯示,睡眠品質與兒童的認知、情緒與學習表現之間有穩定的關聯,家庭的睡眠習慣往往會影響孩子的日間表現與長期發展。

睡眠與大腦學習的關聯
大型長期追蹤研究發現,睡眠時數較短的兒童在記憶、語文理解與情緒穩定等測驗上,平均表現較睡眠充足者差。
這類研究通常使用問卷或量表以及腦影像技術,發現前額葉與基底核等與注意力、情緒調節與記憶整合有關的腦區,其功能連結在睡眠不足的樣本中有差異。
睡眠不只是休息 更是大腦整理學習
在幼兒與學齡兒童的睡眠研究中,客觀量測(如活動追蹤器)顯示:入睡延遲與夜間睡眠變動較大的孩子,數學與閱讀成績傾向較低;而具備較高自我調節能力或努力控制力的孩子,睡眠不佳對學業的負面影響會部分被抵銷。
科學機制上,深層睡眠階段對於鞏固重要記憶、刪除不必要訊息以及維持情緒穩定有關鍵作用;淺眠或斷續睡眠會影響這些過程,進而影響隔日的注意力與記憶表現。
實務上可採的三個家庭節奏
家長可以透過下列策略幫助孩子提升睡眠品質,這些方法基於睡眠衛生與家庭例行研究的綜合建議,並可依孩子不同年齡做調整。
建立固定就寢流程
重點:時間穩定性比偶爾早睡更重要。
做法:固定的睡前流程例如洗澡、刷牙、講故事到關燈聊天,持續數週後可成為生理與心理的「睡前訊號」。
睡前一小時去刺激化
重點:降低視覺與認知刺激,促進褪黑激素分泌與放鬆。
做法:睡前一小時關閉平板、電視與遊戲,改為柔光閱讀、靜態遊戲或親子對話。若無法完全避免螢幕,調暗亮度並啟用夜間濾藍光模式。
白天促進身體與大腦的適度消耗
重點:規律身體活動有助增加晚間深層睡眠的比例並穩定情緒。
做法:每天至少含30–60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例如戶外跑跳、團體運動或校外遊戲。避免睡前兩小時內進行高強度運動。
教養上的溫柔與界限
睡得好往往不是單靠一次訓練就能達成,而是親子共同創造的生活節奏。當父母願意調整步調、減少睡前螢幕干擾、以穩定語氣與儀式感陪伴孩子入睡,孩子更容易在夜間進入深層睡眠,隔日醒來時情緒更穩定、思考更清晰。
遇到持續睡眠問題時,先檢視是否有身體不適、睡眠呼吸中止、夜驚或其他睡眠障礙,必要時再尋求專業醫療或睡眠專家的評估。
簡短行動檢核表
是否有固定的睡前流程和時間?
睡前一小時是否有減少螢幕與刺激性活動?
白天是否有足夠的身體活動與戶外時間?
孩子是否持續出現白天過度嗜睡、學習退步或情緒極端波動?若有,建議諮詢專業。
參考來源
Yang, F.N., Xie, W., & Wang, Z. (2023). Effects of Sleep Duration on Neuro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U.S. Early Adolescents.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 University of Maryland School of Medicine, NIH.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914537/
Diaz, A., Berger, R., Valiente, C., et al. (2017). Children’s Sleep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ffortful Contr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5327793/
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 (2014). Sleep in the modern family: protective family routines for child and adolescent sleep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4712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