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腦與理性腦:幫助孩子學會「冷靜思考」
在餐桌上,孩子因為湯匙掉到地上而大哭不止。你試著安撫他:「這沒什麼大不了的。」甚至想講道理,但他依然歇斯底里。那一刻,你可能感覺自己像在對著一堵牆說話——無論多溫柔,孩子似乎聽不進去。
這不是孩子「故意不聽話」,而是他的「情緒腦」正在接管整個大腦。

為什麼孩子情緒一來就聽不進話?
當孩子感到憤怒、焦慮或挫折時,大腦中負責情緒反應的「杏仁核」(情緒腦)會迅速啟動,暫時壓過負責邏輯與決策的「前額葉皮質」(理性腦)。這時,孩子無法分析、無法思考,只能被情緒推著走。
根據哈佛大學「發展中兒童中心」的研究,情緒若未被妥善處理,會直接干擾思考與學習。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孩子在情緒激動時,無法聽進任何道理——不是不願意,而是「大腦還沒準備好」。
情緒是理性思考的起點,不是阻礙
大腦的發展就像一座花園:基因是種子,環境是陽光與養分。情緒安全與穩定的關係,是孩子理性能力成長的土壤。
當孩子面對挑戰時,照顧者若能協助他「覺察情緒、命名感受」,就能幫助前額葉介入,啟動冷靜與思考的迴路。這個過程稱為「情緒調節」(emotion regulation)。
簡單來說:
|
腦區 |
功能 |
|
情緒腦(杏仁核) |
發出警報、快速反應 |
|
理性腦(前額葉皮質) |
分析情境、做出選擇 |
這兩者之間的橋樑,就是「關係」與「練習」。
三步驟:教孩子冷靜思考
孩子情緒失控時,我們常急著讓他「冷靜下來」,卻忽略了情緒本身就是一種求助訊號。以下三個步驟,能幫助你在關鍵時刻接住孩子的情緒,帶回理性:
接住情緒,安撫身體
降低聲音、穩定呼吸,用一句「我在這裡陪你」傳遞安全感。身體放鬆,是理性啟動的前提。
命名感受,建立覺察
幫孩子說出:「你是不是很生氣?」「你覺得委屈嗎?」這能促進語言與理性腦的連結,讓情緒變得可理解。
問問題,而非下命令
當孩子冷靜後,引導他思考:「下次遇到這種情況,可以怎麼做?」這是訓練理性腦的最佳時機。
冷靜不是天生,而是可以練習的大腦能力
孩子的冷靜與思考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透過一次次的陪伴與練習建立起來的。當我們願意用提問取代命令、用理解取代批評,孩子就會逐漸學會:「我能安撫自己,也能面對世界。」
這份能力,將成為他一生中最穩定的安全基地。
參考來源
Harvard University, Center on the Developing Child (2004).Children’s Emotional Development Is Built into the Architecture of Their Brains. Center on the Developing Child, Harvard University
https://developingchild.harvard.edu/wp-content/uploads/2024/10/Childrens-Emotional-Development-Is-Built-into-the-Architecture-of-Their-Brains.pdf
The Aspen Institut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Social, Emotional,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2018).The Brain Basis for Integrated Social, Emotional,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The Aspen Institut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Social, Emotional,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https://www.aspeninstitute.org/wp-content/uploads/2025/05/Aspen_research_FINAL_web.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