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孩子學習-內在動機vs外在獎勵

2025-10-16

親愛的家長,您是否也曾試過這些方法:

「寫完十頁練習題就給一支冰淇淋」

「考試達標就給現金」

「完成作業就能多玩半小時電動」



一開始,孩子確實比較快完成任務,也少了拖延。但過一陣子,您可能會發現——如果沒有獎勵,他們就不太願意動起來,甚至會問:「這次有什麼獎品嗎?」



這種情況,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外在動機依賴」。
雖然能促進短期行動,但長期下來,卻可能削弱孩子真正的學習熱情。




什麼是內在動機?為什麼它更重要?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 Froiland 的研究,孩子真正持久的學習動力,來自「內在動機」——也就是他們自己想學、喜歡學的那股力量。



這種動機來自三個心理需求:
自主感:孩子覺得自己有選擇權。
能力感:孩子感受到「我做得到」。
連結感:孩子感覺到被理解與支持。




當孩子在學習中體驗到這三種感受,他們不只更投入,也更快樂、更有成就感。
相反地,如果學習只是為了分數、禮物或金錢,完全依賴外在獎勵,孩子的動機會變得被動,甚至失去原本的好奇心與探索力。







家長可以怎麼做?從語言開始改變
香港學者 Mendoza、Yan 和 King 的研究發現,在任務說明中加入「支持心理需求的語句」,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內在動機。

例如:

「這個任務能幫助你提升語文能力;有些部分會比較難,但那是正常的,只要盡力就會進步。」

「如果覺得困難,可以再檢查或提出問題,我相信你能做好。」



這些語句讓孩子感受到挑戰是正常的、努力是被肯定的,也知道自己不是孤單的。

您也可以在家中這樣說:

「這份報告能讓你更清楚自己的想法,雖然有點挑戰,但你已經有能力嘗試。」

「我相信你會找到自己的做法,如果需要幫忙,我隨時在。」



這類語言不只是鼓勵,更是在幫助孩子建立自主性、能力感與歸屬感。



家長可以怎麼做?從語言開始改變

香港學者 Mendoza、Yan 和 King 的研究發現,在任務說明中加入「支持心理需求的語句」,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內在動機。

例如:

「這個任務能幫助你提升語文能力;有些部分會比較難,但那是正常的,只要盡力就會進步。」

「如果覺得困難,可以再檢查或提出問題,我相信你能做好。」



這些語句讓孩子感受到挑戰是正常的、努力是被肯定的,也知道自己不是孤單的。

您也可以在家中這樣說:

「這份報告能讓你更清楚自己的想法,雖然有點挑戰,但你已經有能力嘗試。」

「我相信你會找到自己的做法,如果需要幫忙,我隨時在。」



這類語言不只是鼓勵,更是在幫助孩子建立自主性、能力感與歸屬感。





從「做給別人看」到「為自己學」
在這個資訊爆炸、競爭激烈的時代,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一連串的糖果或金錢獎勵,而是一顆願意持續探索的心。

當孩子學會為自己而學,他不再只是被推著走,而是會主動尋找意義。這份由內而生的力量,正是未來自主學習、面對挑戰與幸福感的關鍵。

外在獎勵能促發行動,但唯有內在動機,才能讓學習長久。
當我們放下「控制」的手,孩子的學習之花,才會真正綻放。







參考來源 

Mendoza, N. B., Yan, Z., & King, R. B. (2023). Supporting students’ intrinsic motivation for online learning tasks: The effect of need-supportive task instructions on motivation, self-assessment, and task performance. Computers & Education, 193, 104663.
網址連結


Froiland, J. M., Oros, E., Smith, L., & Hirchert, T. (2012). Intrinsic Motivation to Learn: The Nexus Between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Academic Success. Contemporary School Psychology , University of Northern Colorado.
網址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