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培養孩子愛上學習的力量

2025-09-05

「孩子,你功課寫完了嗎?」

「這次考試怎麼又是這個分數?」

「為什麼你就不肯多努力一點?」



這些話語是不是很耳熟?作為父母,我們總希望孩子對學習充滿熱情,卻常常看見他們拖延、厭倦,甚至對成績漠不關心。



焦慮與挫敗隨之而來,於是我們不斷嘗試:

獎勵、懲罰、嚴格監督,卻往往收效甚微,甚至破壞親子關係。

那麼,問題的關鍵究竟在哪裡?



其實,孩子的「學習動力」並不是單純的「想不想學」,而是一個與心理需求緊密相關的過程。尤其在「自我決定理論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為我們提供了答案,並來探討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動機取向之間的關聯。







點燃孩子的學習火花

許多父母可能有這樣的經驗,孩子因為好奇,主動翻開課外書,甚至為了一個小實驗而興奮不已,這就是「內在動機」的展現。希臘美國學院 (DEREE -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Greece)研究發現,內在動機能促進專注力、創造力與堅持力,更能帶來長遠的學習成就。



相對地,當孩子是因為「怕被罵」才寫作業,或是因為「想拿獎品」才努力讀書,這屬於「外在動機」。這種驅力雖能短期見效,卻常常伴隨壓力、淺層學習,甚至低落的成就感。



  • 內在動機 (Intrinsic Motivation):孩子因為「喜歡」與「好奇」而學習,例如因為對實驗感到興奮而主動探索。研究顯示,內在動機能促進專注力、創造力、韌性,以及長遠的學習成就。



  • 外在動機 (Extrinsic Motivation):孩子為了獲得獎勵或避免懲罰而行動,例如因為怕父母責備才做作業。這種動機雖能短期驅動,但與負面情緒、淺層學習與低成就相關。




我們可以看到,學習若只是為了外在因素,往往難以持久;而內在動機,才是點燃孩子真正熱情的火花。接下來,讓我們看看什麼能幫助孩子把這份火花延續下去。

 

讓孩子從『要我做』到『我要做』

當孩子喊著「為什麼一定要做?」「這不是我想要的!」時,其實反映的是內心未被滿足的需求。自我決定理論告訴我們,孩子需要滿足三大心理需求,才能激發內在動力。



「自我決定理論」指出孩子的內在動機來自三大心理需求:自主性、能力感與歸屬感。當這三個需求被滿足時,孩子更容易帶著熱情與專注投入學習。



1. 自主性 (Autonomy)

父母常常希望孩子「照著做」,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覺得「這是我自己的選擇」。例如,讓孩子決定今天先寫哪一科作業,或讓他們自己挑選課外活動。
當父母支持孩子的選擇時,孩子會展現更強的探索慾望與自我調節能力,也更能在學業上進步。與其一味要求,不如給孩子空間,讓他們在選擇中學會負責任,這會成為下一步能力感的基礎。





2. 能力感 (Competence)

孩子需要相信「我能做到」。當父母只急著糾正錯誤,孩子很容易懷疑自己的能力。相反地,如果父母提供適度的挑戰與正向回饋,孩子會感受到成就感,進而投入更多努力並堅持下去。
能力感的培養,讓孩子更有勇氣迎接挑戰,而這份自信會推動他們不斷向前,也與第三個需求「歸屬感」緊密相連。





3. 歸屬感 (Relatedness)

再努力的孩子,也需要感受到「我不是孤單的」。陪伴孩子學習、傾聽他們的想法,能讓他們覺得被理解與支持。對於有安全依附關係的孩子,更容易展現高水平的內在動機,並勇於探索世界。
只有當孩子覺得自己被接納,他們會更願意投入學習。這也提醒我們,父母不只是監督者,更是孩子情感上的後盾。







父母如何讓孩子主動學習?

那麼當孩子拖著腳步不願寫作業,父母焦急之下只好坐在旁邊盯著,三不五時催促,甚至因為不耐煩而責備。這樣的方式看似能「逼出」成效,卻往往讓孩子對學習產生更多反感。



事實上,過度的控制會削弱孩子的學習熱情,使他們更依賴外在壓力而非內在動機。如果監督無法帶來長久的效果,那麼父母需要轉換思維,從「控制」走向「支持」,在日常生活中支持孩子的學習動機。





1.從控制走向支持:給孩子選擇與空間

舉例,當孩子總是抱怨功課太多時,父母的反應常是:「先做完再說!」然而,這種指令式的做法容易讓孩子覺得沒有自主權。當我們給予孩子適度的選擇與解釋,讓他們決定作業的順序,或討論如何分配學習時間,反而能提升他們的參與感與責任感。
選擇帶來的是自主性,當孩子感覺「這是我自己的決定」,就會更願意投入。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如何在日常中透過陪伴來支持學習。





2.面對成績:把焦點放在努力,而非分數

當孩子考得不好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往往是責罵:「你怎麼又粗心!」「為什麼不多用功?」但這樣的負面回饋只會削弱孩子的自信心。與其批評,不如肯定他們在過程中的努力,並一起討論改進的方法。這樣,孩子會理解「錯誤是學習的一部分」,而不是價值的否定。 當父母把焦點放在努力的過程而非分數,孩子會更勇於嘗試,也能從失敗中學習。接下來,我們再看看獎勵方式的轉換。





3.獎勵方式:肯定努力,而非依賴物質

許多父母會用玩具、零用錢作為獎勵,但這種做法雖然短期有效,卻容易讓孩子養成「沒有獎勵就不做」的習慣。相反地,若父母把焦點放在肯定孩子的堅持與用心,讓他們明白「努力本身就有價值」,孩子會更容易培養出內在動機。
對孩子來說真正的獎勵,是父母的理解與肯定。當孩子從父母的眼神中感受到信任,他們就能從學習過程中獲得持久的動力。



這些做法看似簡單,卻能逐步建立孩子的內在動機。當父母願意放下過度控制,選擇以支持代替監督,孩子會在愛與信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力量。

 

 



結語:讓孩子自然愛上學習



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如何才能讓孩子既有熱情,又能持續進步?答案不在於多嚴格監督,而在於是否能滿足孩子的自主性、能力感與歸屬感。

自主支持的教養方式,能提升孩子的內在動機與長遠成就;相反,過度控制則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熱情。

教育,最終不是一場比賽,而是一段旅程。當我們陪著孩子走在路上,用信任與支持去點亮孩子心中的火花,他們自然會帶著光芒,走向屬於自己的未來。











研究來源

Michalaki (2022), A Study of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al Practices and Children’s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Greece

網址連結


Molitor et al. (2022):Is the relation between family background and obtaining an Abitur mediated by malleable motivational variables? , TU Dortmund University

網址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