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童心-説明寶貝認識自己的情緒

2025-03-07
未命名 1 父母:你發什麼脾氣?那什麼態度!
小孩(內心):我為什麼不能生氣?
父母:你哭什麼?有什麼好哭的?
小孩(內心):我很難過啊!為什麼不能哭?

當寶貝生氣、大吼大叫或哭鬧時,身為父母當下的反應是什麼呢?
〝情緒教育〞是現今親子關係裡的重要議題,該如何説明孩子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
從而建立良好的自我認識、人際關係,以及健全的人格發展呢?

情緒教育的重要性

艾瑞克·艾瑞克森(Erik Erikson)在1950年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指出,
個體在每個發展階段都會面臨一種心理衝突,解決這些衝突有助於人格發展。
幼兒期至兒童期的情緒識別和管理是自信建立的重要時期。研究顯示,情緒管理能力與未來的社會適應性呈顯著正相關,
擁有良好情緒管理能力的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的適應性更高,並顯示出更強的抗壓能力,而掌握情緒識別和調節的技巧,
不僅能夠促進學校成績,也有助於減少行為偏差問題。

 如何傾聽孩子的內心
 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於1951年提出的以人為中心療法(Rogerian Person-Centered Therapy)中,
強調〝無條件積極關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與〝同理心〞(Empathy)對於建立安全的心理環境的必要性。
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與同理心,能顯著提升孩子的自我接納與情緒表達能力,
意指家長在與孩子互動時應當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情緒支援。 例如,當孩子因被同學排擠而傷心時,
家長可以表示理解:「我知道被排擠感覺很不好,你一定很難過。想說說你現在的感覺嗎?」這樣的回應能讓孩子感到被接納,
並勇於分享內心的情緒。研究顯示,父母在孩子情緒表達過程中展現的同理心與支持,能顯著減少孩子的焦慮和沮喪,
增強他們的自尊。

避免情緒抑制—創造情緒表達的安全空間
根據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1895年提出的情緒抑制理論(Concept of Emotional Suppression),
長期的情緒抑制會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佛洛德認為,情緒抑制可能會導致潛意識的焦慮和壓力積累,
從而引發不良行為,而情緒抑制傾向高的孩子,在青少年階段更容易出現焦慮和抑鬱等情緒問題。

〝情緒教育〞可以在親子日常互動中,透過引導問題的方式讓孩子表達情緒。例如,每天晚飯後問孩子:「今天有什麼讓你特別開心或不開心的事情嗎?」大人在聽完孩子的分享後,也可以適時以穩定的狀態向孩子表達自己當日的情緒和感受,
在雙方互信與溫暖的基礎下,親子關係一定會更加緊密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