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寶貝將困境轉化為成就感
小芳:媽咪,這個問題好難,我想不出答案!
媽媽:我們一起把題目再重新讀一次吧!
…(親子一同讀題,確認是否瞭解題意)
小芳:媽咪,我好像想到方法了!我再試試看!
媽媽:好!
…(五分鐘後...)
小芳:我做出來了!耶!
媽媽:哇!妳遇到困難不但沒有放棄,反而可以自己試著找到解決的方法,很厲害喔!
小芳:我也覺得自己好棒!我好像變得更厲害了!
當孩子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您習慣先責駡?或是直接出手幫忙?還是會陪伴她一起面對呢?
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於1990年代提出的習得性樂觀理論(Learned
Optimism),指出個人對事件的解釋風格會影響心理健康與成功。家長可以引導孩子以正向方式看待失敗,將挫折視為暫時性或局部性的,能説明他們在困境中保持希望,並尋找解決方案。
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論(Self-Efficacy
Theory),認為個體對於是否能夠成功完成某項任務的信念,直接影響其行為和結果。當孩子克服困難並取得小小的成功時,自我效能感便會提升,促使他們更願意面對未來的挑戰。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轉化困境
1.分解困難,設立小目標
將大目標拆解為可達成的小步驟。例如,如果孩子害怕背英文單字,家長可以建議每天只背幾個單字,逐步增強信心。
2.引導思考和解決問題
引導孩子觀察和分析問題、思考與嘗試不同的解決方案,培養勇於面對問題的勇氣,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3.營造支援性的環境
給予孩子情感支持,讓他們知道無論結果如何,家人都會支援他們。這種安全感能幫助孩子更勇敢地面對挑戰。
4.強化努力而非結果
讚美孩子的努力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例如,可以說:「我看到你今天為了解決這道難題花了很多時間,這真的很值得讚賞!」
在成長的道路上,每個孩子都會面臨各種困境。然而,困境並非僅僅是阻礙,它也可以成為孩子成長與學習的重要契機。困難不在於障礙本身,而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它,因為沒有出錯的準備,原創性就無從出現。
思達創旭思考力課程,營造讓孩子主動思考和動手操作的學習環境,幫助寶貝將每一次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都轉化為自己解決問題後的成就感,可以在學習上充滿驕傲、自信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