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系列Ⅰ— 帶寶貝認識農曆新年

2025-01-24
新春系列Ⅰ— 帶寶貝認識農曆新年
 
農曆新年,亦稱為〝春節〞,是台灣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起源可追溯至殷商時期的夏曆(農民曆),距今約四千多年前的古代農耕社會。農曆年的開始與農事活動密切相關,是祭祀天神與祖先、祈求新一年豐收與平安的重要時刻。隨著歷史的發展,春節的習俗逐漸演變與傳承,成為每年舉家團聚的重要節日。
 
小年夜 — 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
小年夜是過年的前夕,標誌著除舊佈新的開始。這一天家家戶戶會進行大掃除,以驅除過去一年的晦氣。此外,還會張貼春聯,祈求來年吉祥如意。大掃除的習俗源自“塵”與“陳”諧音,意指拋棄陳舊事物,迎接新氣象。張貼春聯則源於古代門神崇拜,象徵驅邪避凶。
 
除夕 — 農曆十二月三十日
除夕夜是春節最重要的時刻之一,全家團圓吃年夜飯是重頭戲。這一天人們會守歲,寓意為家人祈求健康長壽。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名為〝年〞的怪獸,每年除夕出現,襲擊村莊。人們發現〝年〞害怕紅色與爆炸聲,便在門口掛紅布、燃放鞭炮。這一習俗演變成今日的守歲與鞭炮活動。
 
初一(春節正日)— 農曆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人們會穿新衣、拜年,並向長輩拜壓歲錢,以象徵新年的吉祥與祝福。早晨人們會準備祭品祭拜祖先,感謝先人庇佑。拜訪親友道賀新年,並以〝恭喜發財〞、〝歲歲平安〞等吉祥話祝福對方。長輩也會給予晚輩紅包,祈求新一年平安順遂。
 
初二 — 農曆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是出嫁女兒返娘家的日子,俗稱〝迎婿日〞。出嫁的女兒攜帶丈夫與禮物回娘家,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在娘家同樣進行祖先祭拜,祈求家庭幸福。
 
初三 — 農曆正月初三
初三又稱〝赤狗日〞,相傳這一天容易與人發生爭吵,因此長輩會建議少外出訪友。這也是閩南地區俗語中〝初一早、初二巧、初三困甲飽〞的緣由,希望大家在初一、初二早起忙碌之後,初三能在家好好休息、睡到飽。
 
初四 — 農曆正月初四
初四是〝接神日〞,迎接眾神返回人間,尤其是灶神的歸來。人們會準備豐盛供品祭拜眾神,祈求保佑新年的順利,親友也會藉此再次聚餐,共用節日的歡樂。接神的習俗表達了對天地神靈的敬畏與感恩,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順遂。
 
初五 — 農曆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是送窮、迎財的重要日子。清理家中雜物,象徵送走貧窮與晦氣。部分地區會舉行祭財神的儀式,祈求財運亨通。商家也會選擇在這一天重新開業,期望生意興隆。初五的活動標誌著春節假期的結束,重新開始工作與生活,並寄望新年的事業與生活蒸蒸日上。
 
農曆過年不僅是家庭團聚的時刻,亦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象徵。通過春節的各項習俗,人們在新舊交替之際感受親情、表達敬意,並期許未來一年事事順心,家庭幸福。新春的儀式與活動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展現了對天地祖先的崇敬、對親情的珍視及對未來的美好期盼。家長可以帶著寶貝認識農曆新年,體驗新春的活動,一同迎接嶄新的蛇年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