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果只有被批評與檢討,就難以感受到自我價值, 「自我價值感」促使人由內在煥發生命力
作者:吳孟昌
看見家人的「亮點」,啟動家的生命力
每年固定有幾個月的時間,阿嬤都會來寒舍小住。由於老人家已高齡九旬,腿力不佳,加上耳朵重聽,與人溝通不甚順暢,因此,一天當中除了三餐的時段,會見她出現在客廳之外,其餘多數時刻,便只見她靜靜待在房裡,手中撥著念珠,喃喃念佛。
阿嬤的房門外,是家人洗衣、曬衣的地方,只要她來住的日子,常常在我們出門上班前,就見她已默默將洗好的衣物全晾好了。下班時經過她的房門口,也會見她已將曬乾的衣物全數折疊整齊,像一座小塔似的矗立在她身旁。她總不忘叫喚我:「等咧會記得共遮的衫仔褲捧去樓頂收好」(等一下要記得把這些衣服、褲子拿到樓上收好。),而這樣規律的對話與場景,也成了她來與我們同住時的日常。
有天出門上班前,我見她又在幫忙晾衣服,特意走過去,湊近她的耳邊說:「多謝你逐工共阮披衫佮摺衫!」(感謝你每天幫我們晾衣和摺衣。)老人家一聽,笑得合不攏嘴,直說:「這輕可的工課,我閣會使得,免客氣啦!」(這輕鬆的工作,我還可以做,別客氣啦!)臨出門時,我給她一個輕輕的擁抱表示感謝,只見她直揮手,示意我快快出發。她的笑容跟當天早晨的陽光一樣燦爛,是平日少見的,充滿了活力與生氣。我深刻感知觸及到了老人家的自我價值感,而欲與這樣的「風景」相遇,只需擦亮雙眼,看見對方的「亮點」,並由衷表達讚賞或感謝。
「自我價值感」促使人由內在煥發生命力
在薩提爾的冰山理論中,自我價值是每個人內在冰山的基底,或稱為靈性、生命力。自我價值若高,將有助於我們善用身心的能量,來進行自我照顧,並與他人產生美好的連結。因此,薩提爾在論及與人互動時,非常強調提升對方自我價值感的重要性,因為這會促使人由內在煥發生命力,並藉此產生面對、處理外在情境∕困境的力量。
我對阿嬤真誠的表達感謝並給予擁抱,讓她感受到自己在這個家裡是「有用的」,不是整天等三餐的垂暮老人,還能對家人有所貢獻,這會激發她的參與感,也會讓她在居住的這段日子,覺得自信又自在。
發現家人的「亮點」與阿諛奉承的討好並不相同,是出於真實的觸動與感受,就像我那天會對阿嬤這麼表達,實在是因為被那些她所摺疊的,像豆干一樣平整的衣物所感動。撫摸著宛如熨過的衣物,我揣想著她是多麼盡心盡力地在做這件事,希望能為家人付出點什麼,每天承受著她默默的關懷與愛,怎能不有所回饋呢?
家人是同住一個屋簷下最親近的人,由於彼此熟稔,所以要發現對方的「亮點」並不容易,往往輕忽或認為不甚重要。很多人應該都有一個相同的經驗,就是從小到大,內心一直在期待家人(特別是父母)的肯定與認同,無奈總是得到批評指教或嚴正檢討居多。批評與檢討並沒有什麼過錯,那的確會帶來某些層面的進步與成長,只是如果成了互動的慣性模式,家人們就比較難在這樣的環境下,感受到自我價值被提升,長此以往,家就會變成一個令人覺得沉重甚至負能的地方。
如果我們期盼家在居住、休憩……等的硬體功能之外,還能發揮賦予能量與生命力的軟體功效,常常練習發現家人的「好」,將是那枚啟動改變的關鍵按鈕。比如,看見孩子願意幫忙做家事,要先練習看見他們的懂事與貼心,並試著表達讚賞與感謝,而非在他們幫著掃地、洗碗的同時,站在身後不斷挑剔他們哪兒沒做好、哪兒沒到位,甚至拿他們跟某個人比較,批評他們好逸惡勞、能力差勁。前文說過,批評指教沒有錯,但如果只會批評指教,很容易就抹煞了孩子願意分擔家務的心意,也可能造成往後不願再與父母共作、共事的障礙。
家是陪伴成長的地方,也是很多人心目中溫暖的避風港,那是因為家人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不求速成、願意等待,不求回報、願意支持。倘若這是你心中的美好圖像,就讓我們一起按下啟動改變的關鍵按鈕,讓同在一個屋簷下的家人們,都能在這個幸福場域裡獲得生命力,讓每個小小「亮點」都能像漣漪一樣,因為彼此的發現、看見,而不斷被擴散、放大,終而讓家煥發耀眼、迷人的光。
本文節錄自《未來Family》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1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