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無意間成為酸民:4招遠離網路霸凌
作者:黃敦晴
8月初的周末,美國有二個州發生大規模無差別殺人的槍擊事件。由於其中一名兇嫌曾在網站「無限通道」(8chan)宣告犯案,加上先前兩起類似案件兇嫌也在這個網站散布種族主義與仇恨言論,美國媒體群起檢討各國同步面臨的「網路激進化」(internet radicalization)問題。
網路文化使人言語不友善、散布激進批評,比「3C使用時數」更需要家長留意與制止。無論是肉搜與自己想法不同的人、商家,在網路或馬路上攻擊對方;還是挑撥輿論,成為暴力行動的來源或幫兇,在公共場所讓路人成為受害者。《紐約時報》提出大栽問:「還有誰敢說,在哪裡是絕對安全的?連學校都不是。」
值得我們警惕的是,任何正常人,到了網路,都可能成為那些出言刻薄、傷害、威脅人的酸民。「好人也會做出可怕的事,尤其是小孩。」飽受網友言語霸凌、甚至死亡威脅的美國政治評論員考恩(Sally Kohn)指出。
匿名隨興的網路語言文化,酸民常無意間成為酸民
「到底是什麼樣的陌生人,可以這麼天天罵我?」為了一探酸民的真面目,她閱讀各種相關研究,直接跟詆毀她的酸民聯絡、訪談,結果發現,他們本人多數都很正常,不見得真的那麼討厭她,也蠻有禮貌,甚至還跟她道歉「我針對你,推了一些不堪入耳的話。」她把相關發現與研究寫成《逆轉恨意》(The Opposite of Hate: Field Guide to Repairing Our Humanity),探索酸民是怎麼來的,以及如何避免無謂的恨意蔓延。
考恩發現,很多酸民是在無意間養成的。
首先是網路隨興語言文化的影響。她問到那些發出恨意言論的人,許多人話中帶刺,是因為看不到對方,所以覺得鬆懈,可以收起拘謹的禮貌,直言無諱、甚至誇張一點,把感覺說滿。也有人說,社群帳號與名稱都可以匿名,也可以成立很多帳號,別人、尤其是至親好友都不一定會知道是他,所以可以放膽放言。更令人難過的是,有的人只是覺得嗆人好玩,覺得網路互動常常都是這樣,根本沒想到對方會感覺不舒服,也不會在真實世界這樣對人。「老實說,我以為沒有人會看、或會在乎,」這麼告訴她的酸民,還是一個律師呢!
必須從眾的同儕壓力,後天養成毒舌行為
網路世界的特性,也令酸民以為他們進入了虛擬、跟真實世界完全不連結的空間。所以有人把社群平台當成吸引人注意、發洩情緒的園地,在那裡做另一個與真實版的自己完全不同的人。
在孩子的世界,更有從眾的同儕壓力。羅文(Rowan)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瑞奇(Jennifer Rich)訪談孩子時,很多人告訴她,如果沒有跟著多數人、或受歡迎的孩子說某些話、批評某些人、給某些人取什麼綽號,就很難融入群體。而這些難聽的話,說久了,就不覺得他們那麼冒犯人,甚至變成口頭禪。
幸好,這些毒舌行為,都是後天養成的。考恩指出,酸民不是帶著 DNA 與生俱來。既然是學到的,就可以戒掉這些行為。
四個避免成為酸民的建議
1. 教導孩子、提醒自己:要尊重、公平地對待別人。
逆轉恨意,恨的相反,不一定是愛。我們沒有辦法教孩子、或要求每個人都要無條件地去愛、喜歡任何一個人。但是我們可以即使不同意對方,或跟對方不一樣,也要記得大家都是人,要發揮人性,以人道相待。
2. 避免出入特定論壇、討論區或粉絲專頁,留意Youtube。
酸民、網路激進言論常有特定的集散地,容易「帶壞小孩」,父母可以留意孩子平時的言行,適時提醒。「數據與社會研究所」(Data and Society Research Institute)創辦人博伊德(Danah Boyd)告訴《紐約時報》,相較於臉書,其實YouTube是個更令人頭痛的地方,因為比較少監督。另外,還有某些特定論壇或討論區,像是近期飽受抨擊的8chan。同樣值得留意的是,在新聞中常出現,說話毒辣的網路名人,或以毒舌聞名、假帳號很多的網路社團、粉絲專頁,也可能出現較多不客氣的言論。
3. 開誠布公跟孩子進行深度對話,不要小看孩子的理解力與觀察力。
瑞奇在跟孩子們訪談偏見與網路仇恨時,就有孩子告訴她,其實他們希望父母、老師跟他們進行有深度的對話,不要忽略、或顧忌他們懂不懂,可以開誠佈公地討論網路暴力、仇恨言論,以及怎麼做。
4. 趁著新聞事件對孩子進行機會教育,教他們不能只想到自己,也要想到別人;如何反應與提出異見;在網路上千萬別亂開玩笑、或是玩梗圖,以免讓自己也變成了酸民。
本文節錄自《親子天下》https://reurl.cc/oDDK4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