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滿滿的批評與貶低,只會讓孩子對自己產生負面的感受

2018-11-13

作者:小樹哥哥

 

尖銳、刻薄的語言,傷害著孩子的心

有好幾次,我演講結束還沒離開會場,有些父母會帶著孩子到台前來問我教養的問題。

我通常會先評估問題的性質,如果有關孩子的問題行為或缺陷,我通常會示意父母先暫停一下,然後邀請孩子先到外面玩耍或等候,用意是避免孩子在旁邊聽了感到受傷或難堪,甚至破壞了親子之間的關係。

但即便我已經明示、暗示這麼做的目的,卻經常聽到父母不在意地回應:「沒關係啦,他早就聽習慣了。」「表現不好,就不要怕被人家嫌啊。」說完,還瞪了愣在一旁的孩子一眼。

這些大人在說出尖銳,甚至幾近刻薄的語言時,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別人面前批評或貶低孩子。他們似乎鮮少設身處地去思考,或者難以想像孩子處在這樣的狀況下,心裡會有多麼難受。

聽到這些批評,有些孩子擺出無所謂的姿態,有些則是尷尬地看向其他地方。對那些表現出一臉不在乎的孩子,父母可能會說:「你看,他就一副無關緊要的態度,我能不生氣嗎?」

而對於那些看向其他地方,明顯感到尷尬的孩子,父母則可能在傷口上灑鹽:「還知道要丟臉哦?知道丟臉,幹嘛不乖乖聽話就好?」

看到這樣的互動模式,我常在心裡困惑著:如果我是這個孩子,到底要怎麼反應,才不會讓自己太難堪呢?

 

父母的回應與態度,影響著孩子如何看待自己

對於幼小的孩子而言,他們早年自我價值的來源,幾乎是建立在父母對他們的回應上。父母所回應的內容、表情、語氣,是孩子用來判斷自己表現優劣對錯的重要依據。

當你拿著九十分的考卷回家,光是父母臉上堆滿的笑容、跟鄰居分享時提高的音量,你就知道拿到好分數可以讓父母開心;

當你攤開聯絡簿,上面密密麻麻用紅筆記錄著你在學校捅的婁子,看著父母緊皺的眉頭、憤怒的語氣,除了擔心被處罰,你也可以知道父母因為自己的表現而生氣與不滿。

已經身為成人,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或許很快就能辨別:父母對一件事情的看法,其實只能反映他們自己的價值觀,而非普世價值,也不適用於每一個人。但對於幼童而言,父母的想法、期待與回應,幾乎代表著他們小小世界中的真理。

父母開心,孩子就覺得自己表現得不錯,類似的行為可以多多益善;當父母生氣,孩子也會警告自己同樣的行為盡量少做為妙。

所以,當父母認同他們時,孩子感受到父母喜歡自己,因此他們也會跟著喜歡這樣的自己;相對地,當父母因為孩子的表現表達出嫌惡或否定的態度時,孩子也可能因而對自己產生負面的感受。

 

本文節錄自《未來Family》: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1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