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接」是親子任務,跟素養一樣要自己長出來

2018-09-20

圖文/黃嘉琦

 

「你那兩隻上小學怎麼樣?好擔心我們家的銜接不上!」

「別人一隻,你兩隻,這樣你不會緊張嗎?」一位朋友這樣問我

開學兩周了,各位家長們也有樣的憂慮嗎?

 

教流大戰:先修派 VS. 自然派

朋友是兩個孩子的媽,大的小三,小的剛升小一,平時就熱心關懷人的她,近來不僅自己緊張,也替我緊張,因為雙胞胎在新學期「連袂」成為小一生,在她眼中我的功課是雙倍分量!

然而,我並不打算「獨自扛起」所有責任,因為銜接本來就該是「親子任務」,孩子是主角,學習負責;相對的,家長也不能只是對老師「移交」、更不該只是為子女「款便便」。

因此雙寶進小學後,我跟他們有以下三個約定:

 

1. 學習自主面對,爸媽“只”從旁協助(自我管理)
2. 接觸不同領域,從有興趣與喜歡付出(自我探索)
3. 把握科目進度,但勇於發問向前一步(親子合作)

 

這個「做法」在朋友圈引發不小的騷動,第一個反應幾乎都是我也藉機了解了一下大家的想法,發現大致上分成兩派:

一派是支持先修,訴求提早接觸重要科目,不要輸在起跑點;
一派是講究自然,認為不要從小揠苗助長,品格養成最重要,

兩派爭論不僅似「電流大戰」,直流電與交流電的對決,又更像是從小縮影中反映出當今社會的大現象。

 

上學擔心銜接,是因為「製造業思維」

上述兩個觀點都是出於「為了孩子好」,但不禁思考讓人,到底是跟什麼比才算是「先修」或「自然」(這兩個東西是比較出來的),我認為「製造業思維」恐怕是其主因,讓孩子都必須被同一個「標準」檢驗良率,家長開始比較成績、程度、身高,擔心輸在起跑點

幾百年來的學校教育就是為了符合大眾而設計,免不了一視同仁這套公式,然而,每個孩子的天賦、個性、能力都不同,即或是雙胞胎亦然,以我家兩位男孩為例,唯二的共通點是滑板車與樂高,其他如:

哥哥寫字端正有力、喜歡靜態活動、愛游泳;
弟弟則是龍飛鳳舞、喜歡戶外運動、愛足球,

這同樣反映在與外籍老師的語言課,一個冷場省話、一個熱情閒聊。若用同一個標準制定他們的「銜接」計劃,肯定有一個人犧牲,但偏偏這是孩子成長的探索時期。

對我來說,「差異」就是最好的切入點,個性、天賦、興趣會讓孩子主動接觸、發現自己,用以找出銜接的軌跡

 

吃飯 ─ 慢的,收拾碗筷;快的,幫忙澆花
作業 ─ 慢寫,細工專注;快寫,課外讀物
性格 ─ 熱血,練習足球;內斂,學習魔術
興趣 ─ 動態,少兒街舞;靜態,科學實驗

 

非得去上圍棋、心算這種傳說中的益智課程?亦或長輩指教功課為主,別再學琴學鼓?自我探索的孩子心裡肯定有答案。

 

一生不怕銜接,帶孩子懂「生命、生存、生活」

那說好的「親子合作」呢?這關乎家長敢不敢打破傳統的標準藩籬,因為人生不會只有念書、考試、升學,如何讓孩子懂「生命、生存、生活」,給予足以因應一生不同銜接的秘訣。

前陣子爺爺的離開,我與孩子談了生命的起落,趁著中秋吃月餅聊聊四季變化,為何外頭的枝繁翠綠會落葉枯黃,也談了溫室效應,講到自己不清楚的地方就一起Google學習;吃飯的時候,問問為何覺得好吃,談談食物怎麼來。親子間的共同探索,讓我們懂得生命中「原來,有我以外的人」,才懂得尊重他人與自己。

如同媽媽一樣「上班工作」,他們也正在學習「上學念書」是現階段的責任,必須要有付出才能得到回饋,需要把課業顧好(自主)、跟爸媽希望你把書念好(他主)是完全不同的事,惟有自主才有可能真正為自己負責。

除非人生一帆風順「生活」無虞,否則人人都需要「生命」(對自己、他人、世界的認識尊重)與「生存」(靠自己面對世界、活下去得能力)。試問,沒了這些,如何期望孩子「能不要依賴父母、可依照天賦發展、有獨立思考能力、具待人處世品格」。

最後,還有一件事很重要,我期許自己與孩子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不要忘了把「開心」帶上,不要隨著每升一級,就將之逐漸遺落在後,快樂才時最該銜接於每個階段且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今天開心嗎?」現在是每天下班下課見面,我與孩子的彼此問候。

 

本文節錄自《未來Family》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15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