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用照書養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無法複製,大人請先觀察孩子天生的氣質
作者:林美慧(Malisa)
現代媽媽和過去最大的不同,是可以在網路上得到大量的育兒資訊,但媽媽們是否能分辨哪些教養方法是適合自己孩子的呢?
現代網路資訊包羅萬象,親子社群也相當發達,許多媽媽在其中分享育兒點滴,也獲得許多資訊,社群的經營和行銷因此成為商業活動拓展的重點。
我們從網路得到的資訊,有可能是基於商業的操作,也有可能是隨便拼湊的內容農場,正確性和真實性有待商榷。因此,對於在網路獲得的訊息,應該要抱著保留的態度。
有的媽媽非常用心,願意閱讀育兒書籍,這是很好的作法。但是,在選書的時候,一樣要抱著審慎的態度。
首先,並不是所有書都是值得閱讀的,即使是親子教養書籍,一樣有粗製濫造、複製剪貼的作品。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不論作者是育兒專家或名人或素人,他們的經驗不一定能複製在你和孩子身上。
我常說「你的孩子,是世界的唯一」,既然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就不可能有什麼成功的教養公式可以套用;即使套用了,也不見得適合。
有一陣子,教養觀吹起國際風,猶太媽媽、德國媽媽、法國媽媽的教養法蔚為流行;又有一陣子,居住在異國的臺灣媽媽、兒女有特別成就的媽媽、教育觀特立獨行的媽媽,都在親子教育書市場創下不錯的成績,也引起不少話題。
然而有些十分用功的媽媽告訴我,她們書看得越多,反而更猶豫,不確定自己應該採取哪一種教養觀。
我認為讀書還是好的,但是在讀書的同時,建議媽媽們應該把三件事列為優先要做的重點:閱讀最基本的書、了解自己、了解孩子。
「最基本的書」是指兒童發展和兒童心理學。我們都當過小孩,但我們的記憶無法回溯太遠,尤其是嬰幼兒時期,當孩子的表達還沒有那麼完整的時期,更是需要父母的了解和理解。如果行有餘力,建議再讀「親職教育」。
這些都是高職及大學開的課程,中文版的教科書一般人都能閱讀也容易買到。有了這些基本的知識,往後再去閱讀任何教養書時,才有一個判斷的依據。
「了解自己」是每個為人父母者的功課,大部分的人因為當了父母,更加了解自己;少部分的人因為了解自己,懂得怎樣做父母。
當父母不但是一份不能辭職的工作,也是一份永遠都在成長的職業——如果你願意的話。「了解自己」也能幫助媽媽們去思考,什麼樣的教養哲學是適合自己也適合孩子的。
我特別想強調的是,了解自己的「情商」非常重要,父母如果沒有好情商,再好的教養妙招也沒有用。
「了解孩子」是最重要、難度也最高的。我曾經做過一項問卷調查,對象是40歲以下的家長(孩子在3歲以下),詢問他們對於孩子的了解狀況,結果有68%的家長認為自己並不了解孩子。
所謂的不了解孩子,可以從不同的層面來看,例如:無法和孩子有順暢的溝通、對於頭痛的行為束手無策等,但其實還有一個更深的層面,就是無法因材施教,不能激發孩子的潛能。
「了解孩子」當然有許多方法,我建議媽媽們先從孩子的天生氣質仔細觀察。
「氣質」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人格特質,隨著出生後與環境的互動而慢慢變化。
孩子的情緒、反應、行為,都有他的獨特性,可能與父母相似,也可能完全相反,不但需要父母仔細觀察,更需要被理解和接納。
當你了解了孩子,才能知道什麼樣的教養方式是適合他的。
教育不是趕流行,需要有清楚的自我覺知和對孩子的理解。
媽媽們都知道,在挑選化妝品和保養品前,要先了解自己的膚質;同樣的,在教養孩子之前,我們也需要懂得孩子的氣質。
教養是一門哲學,也是一種藝術,無法抄襲複製,只能靠自己不斷的反思和學習。
本文節錄自《未來Family》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14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