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瑽寧:多陪小孩問「為什麼」,而非教他「是什麼」

2019-12-08

作者:黃瑽寧

 

  在一九五○年代,醫學的進步速度,大約相隔五十年才會增加一倍的知識量。換句話說,老醫生執業五十年,就算他從來不進修,到了退休時,仍有一半的知識可以跟上時代腳步。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醫學的進步速度,是每隔七十三天知識就會增加一倍!以這樣的速度來推算,別說不進修了,就算天天焚膏繼晷,人類的大腦也毫無機會達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境界。

  當人類的知識量龐大到這種程度時,我們的孩子在學校的有限時間中,究竟該優先學習什麼呢?是背誦古詩詞、強記歷史年代,或是解決數理難題?

  在這個Google可查詢到任何資料的世界,學習現存的知識,或許已不是教育的重點,反而是孩子需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出應付知識爆炸時代所必備的素養與技能。

  美國神經科學博士愛琳.柯拉博(Erin Clabough)在《孩子的第二天性》一書中,提出她認為當今兒童最急迫需要的三大素養與技能:創造力、同理心和自制力。

 

問「為什麼」激發孩子思考

  培養創造力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時常和孩子一起練習問「為什麼」how and why,而非告訴孩子「是什麼」what。電腦最拿手的功夫就是給人答案,但詢問「為什麼」的強烈好奇心,卻是人類獨有的創造力。如果未來世界,人類的競爭對手是電腦,我們就勢必要減少孩子學習「是什麼」的時間,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問「為什麼」的技能。

  事實上,孩子從兩歲學會說話開始,就時常在問「為什麼」,坊間也有許多兒童讀物專打「一萬個為什麼」的系列叢書,只是在一萬個問題之後,書本卻提供了一萬個答案,這又回到「一個Q一個A」的老路子,失去讓孩子思考的本意。

  舉例來說,當孩子問:「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而書上回答:「是因為藍光被散射的結果」時,下一個好問題或許是:「為什麼科學家會知道這件事?可以用簡單的實驗證明嗎?有別的可能解釋嗎?」等等,帶著孩子試著去模擬、假設各種情境,甚至推翻大家日常的認知,才是問「為什麼」的有趣之處,也是人類源源不絕創造力的來源。

  除了創造力之外,同理心和自制力,也是未來世界人類所必備的素養與技能。事實上,這三項能力彼此間息息相關,因為擁有同理心的人,才能啟發更貼近人性的創造力。而同理心的養成與自制力的提升,又牽扯到親子之間安全依附關係的重要性,也是我《安心做父母,在愛裡無懼》一書中的科學教養基礎,有興趣的父母一定要讀過一遍。

  雖然未來電腦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的經驗學習,或許可以超越人類大腦,但人類大腦因為擁有突觸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可以順應外在環境的改變,永無止境的調整與學習,這乃是電腦所不能及的。

  因此,如果未來需要以超越電腦的方式解決問題,我們就更需具備「創造力、同理心、自制力」這三種人類所獨有的特質,而且事不宜遲,天天練習。

 

本文選自《親子天下》https://reurl.cc/Va0r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