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小看孩子思考力!親子共讀時請多問為什麼

2019-10-14

作者:黃敦晴 

 

「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要靠閱讀增進孩子的語言跟思考能力,就要看老師跟父母怎麼跟一起孩子共讀、問了什麼樣的問題。

《早期兒童研究季刊》(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刊登了一篇報告指出,可惜的是,多數大人在跟孩子共讀時,問孩子的問題都太簡單了,無法刺激孩子多想、多練習組織力與溝通能力。

 

多數親子共讀缺乏互動

俄亥俄州克倫早期兒童研究與政策中心(Crane Center For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and Policy)主任賈斯提斯(Laura Justice)跟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同事進行了一項研究,針對近百名托兒所與幼兒園老師,錄下他們帶著孩子一起閱讀童書《朋友王國》(Kingdom of Friends)的過程,之後逐一記錄他們的共讀過程,包括談話的內容,問了孩子那些問題,以及孩子們的回答。

報告指出,這雖是針對老師與幼兒的紀錄與研究,但對父母和所有年齡的孩子都適用。尤其很多父母只是一直讀書給孩子聽,根本不會跟孩子討論、問問題。

統計結果,老師們共問了5,207個問題,孩子們共回答了3,469種答案。這二個數字看起來很豐富,但結果卻有點單調。

首先,扣掉老師讀書本文字的時間,只有用不到24%的時間在問孩子問題,互動太少。

 

別只問有關書中內容的問題

而且,超過85%的問題,孩子都答對了,所以也無法再延伸討論、或讓孩子多學些他們原來不會的事物。「這代表問題太簡單,」賈斯提斯指出,我們不是要考倒孩子,但是這樣太小看孩子了,而且無法刺激孩子動腦思考。

另外,所有的問題中,有52%是一個字就可以回答完的是非題,只是考孩子剛讀過的記性或是孩子對事物看法的自然反應。在其他48%的開放式問題中,又有不少是書裡就找得到答案的問題,例如,「剛剛他做了什麼事?」或「說了什麼話?」,對孩子仍然沒有挑戰性。

或許大人帶著孩子讀書時,已經很累了,不容易再想出其他有創意、有挑戰性的題目,或是不知道該怎麼問。但是研究團隊提醒,如果沒有加上讓孩子思考、或練習組織語言的元素,就不容易達到鍛鍊孩子批判思考、解決問題或溝通等能力的共讀效果。

 

4個共讀建議,讀出孩子的創意

《科學日報》(Science Daily)也彙整了這篇報告與其他研究,針對共讀時,如何向孩子提問給予建議,供老師與父母們參考:

1. 3到4成的問題設計,根據書本內容進行延伸,刺激孩子想更多、或藉著去  找其他答案而學更多。其他6到7成的問題,可針對書中有的簡單答案設計。

2.多問「為什麼」和「怎麼做」的問題,讓孩子練習思考和語文組織、溝通能力。像是書中的人物為什麼要做某一件事,如果是書裡沒有明確寫出來的,會更好。

3.運用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讓孩子發揮創意與自由想像的空間。例如,在還沒讀完時,讓孩子猜猜結局是什麼?讀完後問孩子,覺得還可以有什麼樣不同的結局?喜歡這本書、某個主角嗎?原因是什麼?

4.鼓勵或追問,讓孩子在回答中多想、多說、多運用語言。

賈斯提斯也分享親身經驗,當大人問越複雜的問題時,就可以看到孩子的思考有多麼五花八門。這正是可以教孩子許多東西的珍貴時刻,不但可以在對話中,挑戰他們的觀念,還可以讓他們的發展更向前進。

 

本文節錄自《親子天下》https://reurl.cc/Ylv8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