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接觸線上遊戲,將改變孩子的大腦

2018-09-25

作者:蘇岱崙 (Web only)

 

針對日益嚴重的兒少上網問題,台灣兒科醫學會日前召開記者會呼籲,2歲以前幼兒不宜接觸3C產品。

台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理事,欣漾自然醫學診所院長張立人表示,臨床上已出現年僅3歲的網路成癮者,每天要使用手機,平板電腦共7小時;另一名4歲的案例每天要玩8小時,且已經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玩遊戲無法超過3分鐘等症狀。

 

自我評估網路遊戲成癮

要如何知道自己或家人是否已網路成癮?張立人引用美國精神醫學會2013年出版的最新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網路遊戲疾患(Internet Gaming Disorder)」的描述,提供評估參考:

持續且反覆投如網路遊戲,通常和其他玩家一起,導致臨床上顯著痛苦,且在過去12個月內出現以下5項以上:

1. 網路遊戲佔據生活大部份心思或時間。

2. 當停止或減少網路遊戲時,出現戒斷症狀。

3. 需要花更多時間在網路遊戲上。

4. 反覆努力想要控制網路遊戲使用,卻徒勞無功。

5. 除了網路遊戲,對先前的嗜好,休閒都喪失興趣。

6. 即使知道在心理,社會功能都出現問題,仍然繼續玩網路遊戲。

7. 對家人、治療師或他人欺瞞自己使用網路遊戲的情況。

8. 使用網路遊戲來逃避或抒解負面的情緒。

9. 因為網路遊戲而危及或喪失重要的人際關係、職業、教育或工作機會。

 

大腦迴路改變 因而上癮

張立人指出,根據腦神經科學研究,網路遊戲成癮者的大腦反應區塊和其他物質或行為成癮(如毒品、賭博)者很類似,因為大腦長期接觸線上遊戲持續而強烈的刺激,因此改變了腦中的「報酬迴路」,造成迴路功能失調,只能繼續追求快速而強烈的遊戲刺激才能滿足,因此沉迷。

一旦離線,成癮者會出現憂鬱、焦慮、社交畏懼、學習表現不佳等狀況。

根據台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理事長柯慧貞2014年針對近9千名台灣小四到高中職學生調查,高度與重度線上遊戲成癮族群在國小比率為9.9%、國中為19.2%、高中職為19.4%。

張立人提醒,要戒除網路成癮,年齡愈低、介入時間愈早效果會愈好,例如先前那位4歲的網路成癮案例,在家長增加與孩子的日常生活互動、豐富孩子的實體生活經驗之後,狀況已有明顯改善。

兒科醫學會理事長黃璟隆則呼籲,2歲不能接觸3C,學齡兒童最好每天2小時以內為限,家長也必須慎選、把關兒少所瀏覽的網站、影片、遊戲內容,教導個人隱私安全的重要性,並且與孩子共同訂立合宜的上網規範。

 

 

Photo By:親子天下雜誌(情境設計,與真人無涉)

本文節錄自《親子天下》:https://reurl.cc/A8nV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