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不代表能力的程度,孩子的才華要靠父母耐心支持

2018-10-09

作者:小樹哥哥

 

有人問我,我的兩個女兒這麼有才華,我是怎麼培養的?

我想用另一個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你認為子女的才華要如何衡量?

除了升學考試之外,台灣有各式各樣的評量測驗與證照考試,以前流行考托福,現在是多益和全民英檢,因應這些考試型的測驗,坊間有各種補習班標榜能以有效的方式獲得高分,因為分數代表了評量的結果,於是學子們為了獲得高分,一窩蜂擁入補習班。

你也是用分數來衡量子女嗎?

在建築師的相關專業中,也有各種證照考試,建築師證書的考試即是一例。

之前的建築師考試著重於艱澀題目的論述,我認為這種考試方式無法客觀衡量建築師的專業能力。

事實上,建築師應是整合所有條件後,提出解決問題的設計方案,這種解決問題的設計方案是相對而非絕對。

 

二〇〇六年八月,考試院成立了「建築師考試改革推動小組」,我與建築改革社的一群建築師提出改革的建議,希望改善建築師考試的模式。我主張「考觀念」,不考「死板冷僻的計算題」,提議把大部分的科目題型都改成測驗題(選擇題)。

儘管有一些改革委員仍強調申論與計算題的重要性,經過激烈討論,最後,仍達成某種程度的改革。二〇〇八年三月底,考試院便公布新版的建築師考試規則,並於二〇〇八年年底舉行的建築師考試正式實施,建築師考試制度的改革撥雲見日,開啟一道曙光。

同樣道理,我認為子女的才華也無法以現行考試制度來衡量,分數不能代表能力的程度。

大女兒貝思在中學時期曾經為了參加台北市英文演講比賽,全心投入,自己撰寫演講稿,後來拿到第一名,但是升學考試的運氣卻不佳,讓她倍覺挫敗。

現在回想起來,可見考試只是短時間的片段取樣,而不是全面性的衡量,對於子女的才華衡量,需要更多的耐心與觀察。

 

以貝思為例,我和太太發現她在成長時期喜歡畫漫畫,常常用圖像來表達想法;她也熱愛音樂,常彈琴作曲自娛,還組過樂團;雖然她有領導與溝通的能力,卻不想出鋒頭……這些才華都不是考試可以衡量的。

現在數十年過去,貝思成了電影導演,或許可以用另一種看法,來描述她成長時期的這些特質,兩相對照,十分有意思。

貝思喜歡畫漫畫,所以拍電影時很會畫分鏡圖;她喜歡音樂,所以會作曲配樂;她有領導能力,所以在拍片現場能掌控全局……

這些成長時期培養的才華,最終都成為她日後發展專業的助力。只是,父母無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洞燭機先,預測子女的未來,只能默默的全力支持。

我並不反對考試,只是認為考試的結果並不能代表一切,千萬不要陷入分數的糾結或迷思中。

孩子的成長是漫長的過程,父母需要耐心的觀察與支持,才能發掘孩子的各種長處和才華。讓我們成為孩子的忠實粉絲,為他們的青春歷程喝采。

 

 

本文節錄自《未來Family》: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12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