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孩子跟人比較是父母想炫耀還是希望督促孩子進步?其實那只是在摧毀孩子的信心和價值
作者:圖書館老師
舉凡每一年的除夕夜家族圍爐、清明節掃墓,或者親朋好友帶著孩子一起聚餐的時候,大人們最喜歡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把孩子們吆喝到面前,一聲令下,要孩子們比比看誰吃的飯比較多、誰的身高比較高、誰的期末考分數比較高、誰當過班長比較多次。
年紀還小的幼童一聽到這些話,總是拚了命比賽誰先吃光碗裡的飯菜,踮著腳尖與對方比身高,努力搬出自己的各種豐功偉業,看著這番畫面,父母或許也樂得在一旁欣賞。
孩子只有扮演輸家的分
然而,對於開始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很可能會感到困窘、臭臉不回應,或者要父母停止這種比較的遊戲。想當然耳,這種不配合的態度,回家以後很可能又會惹來一頓罵。
為什麼青少年不願意配合演出?因為他們逐漸能夠感受到,自己在這場遊戲裡只有扮演輸家的分。
如果比輸了,等於在眾人面前赤裸裸地呈現出自己不足之處,不僅尷尬,回家還可能會再度被數落;就算是比贏了,除了當下得到些許的掌聲之外,更可能會因而被他人討厭:
「每次帶著孩子來家裡,不是比分數、不然就是比誰獎狀比較多張,煩死了。」
「每次來我家都害我被罵,很厲害,是吧?明天上學一定要找人去揍他!」
而親手將這些孩子推上擂台,展開競爭與撕裂關係的,正是他們的父母。
如果大人以為這種「誰比較厲害」的比較會讓孩子感受到價值感,那真是個大誤解。
孩子在種種比較當中或許可以得到一些鼓舞,但那卻是空泛而不實際的正向感受。
一旦你問他:「如果不跟這些朋友比,那你覺得自己如何?」他很可能會啞口無言。
父母不該拿孩子去跟別人比較
「照你這麼說,不就都不能拿孩子去跟別人比較?」有些父母質疑。
是的,我正是這麼認為的。
我認為人本來就不應該透過跟別人比較,才能展現出自己的價值,而且人在被比較的過程中,往往受傷大過於得益。
我之所以一直反對把人拿來做比較,因為我從小就很清楚這種比較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從小,我的課業成績就還不錯,因此同學的父母經常把我當作孩子學習的榜樣。
很多同學想出去玩,只要說是跟我出去玩,父母通常都會答應。每一次月考結束後發考卷,爸媽也經常把我的成績拿來督促姊姊。
剛開始被比較的時候,我的確覺得很開心,因為我總是「比較優秀」的那一方。為了得到更多的讚美,我就更努力地念書。
看起來像是一種正向的循環,但真的是這樣嗎?
很多人都以為身為勝利組常勝軍的我一定很開心,但慢慢地,我發現同學變得不喜歡跟我靠近,因為只要與我有關的話題總圍繞著課業成績、成熟懂事,然後他們就等著被自己的父母數落。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慢慢地,我也開始成為被父母拿來跟別人比較,且總是比輸的那一個。
為了要重新奪回父母對我的讚美,我拚了命努力念書,努力表現出父母期待的樣子,可是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即使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每件事情都達到別人的期待。
於是,我也漸漸被淹沒在各種「不如人」的挫折裡。
一個人的價值不需要透過與外界比較,才能擁有
習慣從比較當中得到鼓勵,並依此建立自信心的孩子,注定過著相當辛苦的人生。
為了獲得他人的鼓勵來建立自己的價值感,必須費盡心力滿足他人的期待,達到他人設下的標準,不管這些期待或標準是不是真的符合自己的需求,是不是能夠讓自己過著真正想要的生活。
因為渴望得到別人的讚美,他們特別難以拒絕別人的要求,寧可壓抑自己的想法與需求,死心塌地地想著:「如果可以讓他們滿意,就代表我是成功的、是有能力的。」
至於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自己的需求是什麼,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這一切都不重要了。因為堅持自己的想法不但無法獲得大人的讚美,還可能被責罵。
但是,萬一他們努力之後,別人卻沒有給出他們所渴望的讚美時,那會怎麼樣呢?
1. 他們將會相當失望,不斷地反省與自責是不是哪裡做錯了,哪裡做得還不夠好,為什麼沒有得到預期中的讚美,可是他們卻沒有想過其實別人給予鼓勵與否,與自己表現得好不好根本沒有直接的關聯。
2. 當別人沒有讚美他們時,他們很可能會認為別人之所以沒有看見自己的努力,有可能是故意要找自己麻煩,或者故意忽視自己,擺明了是對自己有成見。所以,「努力卻沒有被看見」的委屈與挫折將會轉化成滿載怒氣的炸彈,擲向身邊的人。
前述的兩種狀況,其實都是把評價自己的權力全盤交到他人手上,由他人來為自己打分數、評定自己到底做得好不好、表現得如何。一旦我們習慣了依賴他人的鼓勵來灌溉我們的自信,根本就不可能從自己的內在長出價值感。
請記得:一個人的價值,是不需要透過跟外界比較,才能擁有的。
你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你在這個世界上找不到與你相同的第二個人,你有屬於自己喜歡的穿搭、喜歡吃的食物、害怕的東西、擅長的事物、不喜歡的情境……
而這所有一切複雜而獨特的組合,都足以證明你是如此獨一無二的個體。
本文節錄自《未來Family》: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13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