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不出國、在教室也能練就孩子國際觀的5秘訣
作者:黃敦晴
2020年一開年,國際情勢就大新聞不斷。台灣的選舉,吸引了超過100個國際學者專家、超過100個國外媒體、超過200個國際記者,還有秒殺爆滿的選舉觀摩行程。中東出現美伊輪番互相突襲、連客機都被無辜襲擊的煙硝氣氛。稍微八卦,還有英國哈利王子夫婦半退出王室的風暴。
世界各地上演的故事,成為培養孩子國際觀與全球素養的最佳教室。孩子都知道嗎?他們有什麼看法?該怎麼跟孩子談這些事呢?
哈佛教育學院的國際教育學院(Research Schools International)創辦人兼執行總監辛頓(Christina Hinton)在一連串的世界大事中,發布了新的研究,跟老師、父母分享,如何培養孩子的國際觀,以及在無法自外的世界中得以悠遊生活與工作的全球力。
辛頓針對圓方國際組織(Round Square Schools)聯盟下、全球150所致力培養全球公民的學校進行研究與調查,找出了5個方法,最能夠幫助孩子擁有 OECD 定義的全球素養,包括知道國際議題、尊重、適應力、對於移民的態度、是否開放包容多樣性、對其他文化有興趣、熱衷關心全球等。辛頓還發現,除了硬知識,如何解讀事件與同理、與人連結的軟實力,更是通往世界的門票。
1. 討論國際事件
談到國際觀的第一步,是要認識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事。但是台灣一般媒體較少關注國際新聞,有時一般師長也可能不敢自己教。不過,如何看待事件沒有標準答案,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激發他們的興趣,養成關心外在世界與思考的習慣。
其實,只要撥時間讀一下當天的國際新聞,也請同學留意新聞來源,討論彼此的想法,以及是否可信,就很有幫助了。當然,也可以邀請外部專家,例如國際關係學者、外商或是外籍人士到學校演講,很多大學或是外交機構都會樂意協助。
2. 鼓勵學生擔任義工
無論擔任什麼樣的義工,都可以幫助學生接觸與了解不同的人事物,甚至激發他們的興趣,也更能包容萬象。辛頓建議,當孩子要去當義工時,師長可以先教他們了解所要服務的社群,有哪些特點。
更重要的是,擔任義工的頻率不能太低,因為這樣才能讓孩子學習跟不同社群的成員建立關係,這就像模擬他們未來跟不同國家的人往來。
3. 參加跨文化活動或慶典
即使不出國,也可以透過不同文化的慶典活動認識其他的國家與生活,接觸這些國家的人。例如,在台灣,聖誕節時就有從歐洲來的聖誕城與各種攤位,平時也有來自各國的新住民、為移工所舉行的宗教慶典。甚至,百貨公司舉辦的其他國家美食節,也是拓展國際觀與體驗的好機會。
4. 學習不同文化的人對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
能夠與外國人相處、合作的關鍵,就是要了解與接受不同文化下,人們對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即使課堂上很難有時間進行太多討論,也可以運用台灣愈來愈頻繁的國際交換生、或是學生的社團、周會與綜合時間的演講活動,讓孩子有機會認識不同的觀點。另一方面,培育老師學習如何帶領孩子有不同的觀點討論,訓練他們對別人的尊重與同理心。
5. 學習解決衝突
辛頓整理指出,懂得如何解決衝突,跟適應力能力、包容多元現象、跨文化溝通、以及對移民的態度息息相關。老師讓孩子多進行團體合作,就能讓孩子自然地接觸到衝突與練習解決。另外,像模擬聯合國等社團活動、全班一起閱讀與討論世界名著、練習辯論、在外語課討論國際議題,也都是很好的機會。
本文選自《親子天下》https://reurl.cc/QpvNl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