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加老師傳授4招,輕鬆開啟1-6歲幼兒數學腦

2020-01-10

作者:米加老師(黃名璽)

 

「6跟9傻傻搞不清楚、數數方面也不太行,我到底該怎麼教,孩子才學得會?」基於擔心孩子未來進入小學後會跟不上進度,有些家長會選擇有特別教數學的幼兒園,讓孩子儘早學習數字以及數學概念,學校有安排相關課程,甚至是回家作業,總是會來的比較安心些。我們內心總希望孩子上小學後可以輕鬆一點,免得在課業上遭挫而失去自信,因此在學齡前這個階段所有的學習難免脫離不了『幼小銜接』為出發點,往往到了進入小學階段後,又開始憂心孩子跟不上國中的進度。

這追趕式的學習,其實跟籠子中的老鼠賽跑理論倒也相似,老鼠不斷的向前跑,但卻什麼也追不到(孩子不斷的趕進度,但卻也沒真正學會什麼)。擅長幼兒腦部認知以及邏輯訓練的兒童職能治療師米加老師強調,幼兒有強大的內在驅動力,學習不必追趕進度,只要讓他們覺得學這東西是有用、有趣的,用對方法就能借助這強大的內在驅動力,引燃「我想要學會的慾望」。

 

幼兒園都沒特別教數字或算數,學齡前的孩子有辦法學會數學嗎?

正值好眠之際,一大早聽到媽媽說:「七點了,該起床囉!」,梳洗完畢後,爸爸問:「今天早餐你吃的下一整塊饅頭嗎?還是幫你切一半就好?」。在催促中用完早餐後,便出發前往學校,路上爸爸還特別再三叮嚀「待會兒別忘了把校外教學的300元交給老師。」到了學校,老師說可以先選擇到自己喜歡的學習區玩,不過短針指到9,長針指到12就要收拾玩具、集合。我放眼望去原本有5個位子的積木區已經有4個小朋友正在玩,所幸還剩1個位子,早上的角落時間我就待在這區跟小朋友們一起遊戲。

這樣的場景大家一定不陌生,數字不是在教材上才會出現,數學的運用更是與生活情境密不可分。依據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學齡前幼兒還不具備完整的邏輯及抽象思維,因此透過生活經驗、感官操作、實體遊戲的方式來建立數學概念,實際上會更優於紙本上的練習;引導孩子在生活中運用數學,更勝於空泛的記憶背誦。

 

數、量、圖形空間、邏輯概念,認識學齡前幼兒的數學概念發展。

數學的概念可不只數與量,圖形空間、邏輯概念都屬於數學的範疇,想要開啟孩子的數學腦,我們必須先了解幼兒數學概念發展的里程碑,有合理的期待,才能事半功倍。

 

善用這4招,用「繪本、任務、觀察、遊戲」輕鬆開啟1-6歲幼兒數學腦。

第一招-共讀繪本,一起數一數、找一找。(圖片詳情請參考原文)

1-3歲

《小雞逛超市》-數與量

《好餓的毛毛蟲》-數與量

《第五個》-數與量、順序

 

3歲以上

《美味的馬鈴薯濃湯》數與量、長短、大小

《魔法學校發生的事》幾何圖形

《What’s the Time, Mr. Wolf?》-時間

 

第二招 – 讓孩子成為小幫手,製造運用數學的機會。

1-3歲

「你可以幫我拿4隻湯匙嗎?」、,1-3歲的孩子正值自我中心時期,雖然總讓許多爸爸、媽媽感到越來越不受控,不如將孩子收編為小幫手,製造運用數學的機會並帶著孩子一起完成,過程中透過我可以、我會、我能…..,不僅能建立自我認同,還能啟發孩子的『數感』,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3歲-5歲

「這些書需要按照高低順序排列,你可以幫我由高到低排列整齊嗎?」、「最輕的那一袋東西就交給你來幫忙拿,爸爸力氣大,比較重的那一袋讓爸爸來提比較適合。」、「老闆請我們坐8號桌,你找看看在哪裡。」,點數物件、辨識數字以及判斷輕重、大小、高低、長短這類型的任務都很適合交給3-5歲的小朋友來完成。

 

5-6歲

「今天會有兩個客人來家裡坐坐,我們準備5份點心夠不夠呢?」、「一份雞蛋糕有6顆,你覺得原味的要幾顆?奶油口味的要幾顆呢?」5-6歲小朋友已有簡單的加減運算概念,這類型的數學問題,就是孩子生活中很好的練習機會。

 

第三招 – 用心觀察,與孩子一起尋找生活中的數字符號。

公車路線號碼、點餐號碼牌、紅綠燈倒數計時器,在日常生活中數字的蹤跡並不難發現,兒童職能治療師米加老師提到,小朋友從兩歲半開始由於視知覺發展往前邁進了一大步,他們逐漸能辨識符號,認得熟悉的招牌與常見的指標,因此與孩子一起尋找生活中的數字符號最佳的時機就是從兩歲半開始。不妨試試讓孩子指認或操作電梯裡的樓層按鈕、到餐廳用餐時尋找桌號,都會讓他們覺得相當有趣。

 

第四招 – 有趣的遊戲,寓教於樂。

「玩心」是天性,在有趣的遊戲中,讓孩子可以自發地練習數學,進而培養孩子的數感,不管是自製的DIY玩具或市售益智玩具都是不錯的媒介。

DIY數字轉轉樂,在這個數字配對的數字轉轉樂活動中,提供小朋友學習辨識數字1到10以及點數物件機會,進階的玩法則還可以進行加法運算遊戲喔!

 

 

本文選自《媽媽經》https://reurl.cc/W4KR6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