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家庭對話,幫助將離家的子女成為獨立的成人

2018-03-26

 

法律上的成年人定義是18歲,即將離開父母羽翼保護、赴外地獨自生活的子女,心理上是否也已經成熟了呢?

「和孩子坐下來好好談」也許不是東方父母熟悉的溝通方式,不過,美國心理學家布萊德‧薩區(Brad Sachs)於《今日心理》網站上撰文分享,刻意安排家庭成員間的深度會談,尤其有即將離家生活孩子的家庭,在會談中檢視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角色、責任的移轉,分享喜怒哀樂等,對於彼此面對新生活的心理準備,很有幫助。

雖然家庭會談立意良好,但許多家長卻表示,孩子們對於「家庭談話」有諸多抱怨,原因就在於雙方對於聚會的期待與需求有所不同。

隨著孩子的成長與時間的推進,彼此的狀態在潛移默化中早已有所改變,尤其對已接近成年的孩子,如果父母話題老是圍繞在「為什麼每次離開餐桌不收拾?」、「房間亂成這樣什麼時候會收?」或是「可以少打一點電動嗎?」等,只會讓家長與青少年孩子的關係對立,當然讓子女排拒與家長對話。薩區提醒,親子關係並不是警察與小偷、檢察官與被告。

 

透過深度對談,彼此有能量面對新生活

要如何才能促進家庭成員的深度對談、讓家庭成員彼此接受新生活的改變呢?薩區建議,對談時可以透過一連串有順序的問題,從過去、現在及未來等面向,一一探討家庭成員間責任、權力和關係的轉變,如此也能促進成員對於家庭功能有更深入的認識。

例如,薩區建議成員間可以思考的問題,依序如:

1.子女/父母親分別認為自己現階段在家庭中的責任、決定權為何?

2.承上題,兩代的重疊處為何?兩代需要共同承擔的責任為何?

3.去年此時彼此的分工責任為何?

4.今年有哪些需要改變?

不論孩子處在人生中的哪個發展階段,父母就像一面鏡子,映照著他們是誰,以及他們來自何方;同時,父母也像是一座燈塔照耀著孩子,讓彼此得以聯繫,當孩子看到父母甘願為了家庭付出、為彼此設想,他們也會從中獲得前進的力量。

家庭會談的目的不只是在分享彼此生活中的點滴,更重要的是,是家人情感連結所在,也因為有著彼此的凝聚,才得以讓一家人共同成長茁壯。

  

本文節錄自《親子天下》:https://goo.gl/HNuDT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