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策爾夫婦發現,這些名人當中,只有15%在沒有問題的家庭中長大、並得到家人的支持,10%在好壞參半的家庭中長大,75%在有顯著問題的家庭中長大。他們的結論是,成功的表現與克服逆境之間有某種聯繫。
換句話說,這些社會上、企業上的領袖是有韌性的人,不是追求快樂的人。
心理學家琳恩·克雷(Lynne Cripe)說,沒有人會主張人類應該故意去製造困境。事實上,她指出,許多人為困境都不公道,應該被消滅。但是,看來,在一個全然「幸福」的環境裡成長,與所有的苦難隔絕,也非理想。
曾克服困境的人,不輕言放棄
上述對於韌性的看法不只見於針對名人的研究,也見於各行各業的普通人。比方說,心理學家艾美·維爾納(Emmy Werner)和露絲·史密斯(Ruth Smith)自1955年起觀察夏威夷考艾島上的698個人,從幼童期直到中年期,並於2001年總結該研究,寫成《人生旅程》(Journeys)一書。
書中那些童年期克服困難的人,成年後成為積極的問題解決者,並始終為追求更好的生活而努力。他們找出並善用自己的強項,不論是急智還是個人魅力。他們親近那些支持他們、關心他們的人,包括老師、朋友、親戚、同事。
也許最重要的一點是,那些曾經克服困難並達成目標的人永不言棄。英國牛津大學心理學教授安克·埃勒(Anke Ehlers)安克·埃勒(Anke Ehlers)認為,這些人有一個「內在鬥士」在驅動他們。他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那些有韌性的人即使表面上與困境妥協,他們的內在鬥士、克服困難的決心,會大大減輕他們的創傷症候群。永不妥協、永不放棄的心理素質,讓他們有力量度過困境,更加堅強。
韌性可以透過後天養成
我們要如何成為更有韌性的人?
克雷建議,第一,訂定一個有挑戰性的目標,並著手進行。第二,拒絕在困境中放棄該目標。第三,採取積極的方法來應對困境。最後,勇於向別人求助。
幸福快樂是一件美好的事。但事實是,生活會帶給我們種種跌宕起伏,種種磨難挑戰。有時候,韌性比快樂更重要。而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訓練,成為一個有韌性的人。
本文節錄自《親子天下》:https://goo.gl/n2vry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