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聽話別急著罵他,你應該這麼說...

2018-08-17

作者:李林淑

 

用真心對話

媽媽的坦誠對話有助於孩子了解狀況。舉例來說,怒火中燒時,與其強忍怒氣嘴巴上說沒有生氣,不如誠實對孩子說明,自己有一點生氣但正在忍耐當中。

妳若難過就坦白告訴孩子難過的原因,明確告知允許範圍,有助於孩子了解自己該採取何種行動。不是出自你真心的話,就根本不會起任何作用。

「媽知道你有多想看電視,好啊,儘管看個夠,看完再寫功課。」我希望妳千萬不要撂下這句話,觀察孩子究竟可以看電視看多久,因為結果可想而知。

「媽知道你有多想看電視,媽可以等你三十分鐘。」如果是這樣對孩子說,孩子就會知道媽媽對他的期待,且明確了解自己的行為界線。

 

展現關心的肢體語言與話語

與孩子對話時,記得要將身子轉向孩子,與他四目相交,唯有如此,小孩才會感受到媽媽正在關心自己。要是能面帶微笑且眼神柔和,就更加分。「嗯,是喔,原來是這樣啊。」如此對孩子所說的話做出回應,孩子就會說得更起勁,更願敞開心胸表達自己的心聲。

當孩子在說話時,記得要用彷彿全世界只剩下你們兩人一樣的目光凝視他,讓他感受到好像擁有全世界。若是邊洗碗邊講話,或對著正在玩遊戲的孩子後腦勺講話,都不會有任何效果,因為這些話都不會進到孩子耳朵裡,而媽媽還會因孩子都沒在聽而感到生氣憤怒。

 

包容、感同身受、傾聽

包容,就是承認並接受孩子可以與我有不同情感、想法、行為。重要的是,不能有「與媽媽不同就是錯誤的」想法。舉例來說,與其放學後因為沒有先寫作業而責罵他,不如想「原來我的孩子喜歡先休息一下,等等再寫作業」。

光知道「媽媽了解我的心情、包容我」的事實,就能讓孩子的內心產生變化,而會想要為媽媽做些良好的舉動。

即使與小孩的情感或想法有所不同,也以「原來如此」的心態接受。

感同身受則表示媽媽也與孩子有著相同的感受與想法。

如果能將自己體會孩子感受的話表達出來,孩子就會覺得有個穩固的靠山,而獲得力量,進而展現準備接受媽媽教導的狀態。

傾聽,則是用心聆聽孩子的心聲,並將媽媽所理解到的訊息,再次說給孩子聽。將孩子體會到的感受用具體的話語使他再次領悟,並讓他發覺自己可能沒想到的事實。

孩子往往無法準確知道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透過媽媽說出的具體話語,再次了解自己的心理。而能夠充分了解自己的小孩,將來才能成為人生的主人。

如果還分不清楚包容、感同身受和傾聽,也沒有關係,只要記得說:「什麼都不說也沒關係,媽知道你心裡一定不好受。」這種溫暖接納孩子情緒的話即可。

 

將媽媽的經驗說給孩子聽

如果與孩子有過相似的經驗,不妨將自己的感受與想法說給他聽,甚至可以將自己因為那次經歷所學到的心得與他分享。當孩子猶豫不曉得該不該說自己的故事時,若可以先講出類似經歷,便會讓孩子出現「媽媽也有過這種經驗嗎?」的反應,進而解除內心警戒,說出自己的遭遇。

傳達媽媽的想法
「媽媽看到你這樣做,很開心。」

「媽媽要是看到你那樣做,會很難過的,好像故意冷落我一樣,我會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媽媽希望你可以這樣做。」

這是對孩子準確傳達媽媽內心想法的方法,不是用「你要」來開始一句話,而是從媽媽內心的角度進行說明。如此,孩子比較不會覺得被責罵,也比較能專心聆聽媽媽所說的話。只要媽媽愈懂得運用傳達「我」的方法明確表達,小孩就愈容易聽媽媽的話。

 

確認彼此的想法

進行一段確認對話,確認媽媽與小孩彼此正確理解了想溝通的訊息,否則就容易產生誤會,甚至出現衝突。因此,媽媽必須將自己所理解到的訊息向孩子進行確認,「你是說⋯⋯的意思,對吧?」不妨用這樣的句子跟孩子再做確認。

「你其實不是不喜歡媽媽叫你去寫作業,是不喜歡媽媽表情太凶,對吧?」

 

沈默

沉默也是一種對話方式。對著放學回家後垂頭喪氣的孩子,無論說任何話都沒有反應時,不如選擇沉默。有時候,沉默可以讓彼此沉澱心靈、整理思緒,並促進下一階段的對話。彼此沉默時,媽媽可以觀察孩子的表情或肢體,察覺孩子的心理變化與擔憂。用溫和表情看著孩子的沉默,可以安撫孩子不安的心理,也能幫他整理想要說的話與想法。過不久他就會自己主動向你開口了。

 

幫孩子點出正面態度的對話

「原來你是想要讓媽媽開心啊。」

不想讓媽媽感到失望或生氣的小孩,有時會選擇說謊。這種時候,記得先點出孩子想要讓媽媽開心的美意。孩子就會逐漸減少說謊的次數。

將焦點放在孩子問題行為的對話,會阻礙孩子的成長,不如找出那些雖然很小但是正面的念頭,以及能夠成為孩子成長能量的好想法,進行鼓勵,孩子的行為便會出現明顯且正確的改變。

 

 

 

本文節錄自《商業周刊》: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aspx?id=10176&type=Blog&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