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規規矩矩嗎?

2017-05-16
作者:劉清彥
 

有一回在高鐵休息區等待搭車,對面正好坐著一對母女,媽媽忙著低頭滑手機,3、4歲大的小女孩可能太無聊了,便自顧在座椅上「活動」起來。她先是左右扭動搖擺身體,接著高高伸起雙手,在空中畫出圓弧緩緩放下,反覆幾次後,她開始向前踢腿,把雙腳直直的抬舉到與地面平行的高度。正當我為她肢體伸展的靈活和柔軟感到讚嘆時,她突然從座椅上一躍而下,開始跳起舞來了,一會兒蹦蹦跳跳,立定旋轉,一會兒扶著椅子單腳站立,把另一條腿高高抬起。

然而,就在我聚精會神、興致昂然欣賞她優美的舞姿時,身旁一直低頭的媽媽猛然仰起頭來。「嘿!」她怒目斥責:「你怎麼就不能乖乖坐好?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乖、乖、坐、好!」語畢,她繼續低頭滑手機,小女孩則悻悻然坐回椅子上默然不語⋯⋯


小孩天生好動是本性

家長都希望小孩聽話守規矩,處處表現得像小紳士和小淑女,一來不必操心管束,二來也容易博得美名讚揚。但事實上,這實在有違小孩的本性。小孩天生喜歡有趣好玩、多采多姿的生活,他們最難忍受「無聊」,只要一覺得無聊,就會想辦法自己找樂子,加上他們擁有無窮的想像力,要他們「乖乖坐著」什麼都不做,對他們來說簡直是天大的酷刑。

我相信,要是美國知名的童書創作者彼得.布朗當時和我比鄰而坐,一定也會跟我有同樣的想法。

彼得.布朗小時候最怕被迫和父母去參加沒有其他小孩的大人聚會,他常常會因為無法忍受無聊找樂子玩而闖禍挨罰。為了避免這種情況重覆發生,後來他養成隨身攜帶紙筆的習慣,只要是他覺得無聊的場合,就會拿出隨身的筆和小本子開始寫寫畫畫。於是,年僅6歲,他便創作了自己的第一本手製繪本。他中學開始寫故事,進入設計學院後對圖像創作深深著迷,所以畢業後除了從事動畫繪製工作,也將自己滿腦子的奇思妙想盡情展露在圖畫書的書頁中。

因此,他的作品總是充滿異想天開的角色和場景,而且設計感十足。尤其是書中的角色幾乎沒有「乖乖聽話」、「規規矩矩」這回事,總是喜歡調皮搗蛋或顛覆常規,藉此彰顯自我的特質、呈現多元的思惟和觀點,也增添許多生活與閱讀的樂趣。《老虎先生》便是鮮活一例。當所有的動物都安於衣裝革履、以雙腳行走、規規矩矩度日的時候,他卻興起「瘋狂」的念頭。先是一反「常態」的趴下來用四肢行進和奔跑,還刻意追逐同伴,嘶吼狂叫,甚至褪去全身上下的衣服,跳進噴水池中玩水,衝入園也森叢林恣意瘋狂。

其實,老虎先生的瘋狂行徑不過是「回歸本性」,只是當大家都被禮教和規範緊緊束縛而遺忘本性的時候,他的舉動便教人難以接受。但是,他的瘋狂舉動,不但讓自己飽受壓抑的生活適時得到舒坦解放,也產生了意外的影響和改變,為生活帶來新的可能和情趣。

彼得.布朗創造出這隻深得小孩共鳴的老虎,但他知道這個角色會讓大人感到不自在,甚或憂心忡忡,所以,他也努力透過作品來化解大人和小孩之間因為這樣的眼光、心態和認知歧異造成的誤解。

《我的老師是大怪獸》裡的小男孩羅伯特便是另一隻無法規規矩矩、乖乖坐好的「小老虎」。這隻小老虎因為在上課亂射紙飛機而激怒了老師,而盛怒的老師也頓時在羅伯特眼中變身為可怕的大怪獸。直到有一天他們在公園偶然相遇,羅伯特意外幫老師救回心愛的帽子後,縈繞彼此間的迷霧散去,他們也終於能透析彼此的心意和想法。於是,儘管小男孩心中的瘋狂老虎因子依舊蠢蠢欲動,老師卻不再動不動就變身怪獸了。


用孩子的高度陪伴他們成長

這就是彼得.布朗的創作目的。大人如果能夠放下身段與心態,用和小孩等高的角度來看太他們的本性、特質、想法和心情,便能夠以比較適切和有效的方式幫助他們成長,就算小孩的表現未必能符合期待,也能包容和尊重。

彼得.布朗坦言,這個故事脫胎自他的親身經歷。他小時候是個非常細心敏感的小孩,偏偏剛踏上小學殿堂,就遇上一位不茍言笑、沒有幽默感又嚴厲的老師。在他眼中,那位常常在課堂上如獅子般吼叫的老師,宛如一頭嘶牙咧嘴的可怕怪獸。他以為老師不喜歡他,所以一整年的時間,他都是默默的和老師保持遙遠的距離,連一句話都不敢說。

直到有一次美勞課,老師看見他畫了一幅描繪鄉間景緻的圖,他在畫了一條由近而遠不斷延伸的小路,路旁林立著許多電線竿,隨著道路向前延伸,景物也由大變小。這幅畫讓那位「怪獸老師」驚為天人,除了讚許他小小年紀就懂得用「單點透視法」(one-point-perspective)構圖,還將他的作品拿給學校高中部的專任美術教授和校長看,甚至後來還安排他上美術班的進階課程,接受美術教授的指導,為他日後的藝術創作之路奠定重要的基石。

彼得.布朗說,他當時只是憑自己的印象與想像作畫,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單點透視法」。然而來自「怪獸老師」的肯定和讚美,卻給他前所未有的自信與熱情,致使後來,儘管必須面對父母離異與生命中各種難度的關口,他依然可以在繪畫中獲得抒發與慰藉。怪獸老師不僅成為扭轉他人生的良師,也是離開學校後一直維繫緊密關係的益友。

彼得.布朗不讓角色規規矩矩、乖乖聽話,不僅是要真實呈現小孩的樣貌與心聲,同時也是對大小讀者思惟與觀點上的顛覆與挑戰。在他耗時4年完成的第一本小說作品中,便刻意將時代尖端的產物機器人,擺放在一座毫無人煙的原始叢林中,試圖用這兩個非常極端的元素,去擦撞出各種值得深思的議題火花。

這個因為沈船落難至無人島的《荒野機器人》,從好奇的海獺無意間按下開關後,也開啟了她不可思議的一生。機器人由內建的程式,從零開始模仿和學習叢林生活的法則、和動物溝通的方式,甚至因為意外收養了一隻失去雙親的小野雁,更在學習為母的過程中漸漸激發出超乎機器運算與操作公式外的人性與情感。

彼得.布朗藉由這種看似瘋狂,完全跳脫規矩和牌理的安排,讓文明與原始自己對話,讓僵硬冰冷的機器與溫暖熱情的動物互動,也讓各種善惡意念在當中自然湧現,然後透過這些對立元素激發各種值得深思的人性面問題,讓讀者思考科技為自然帶來的破壞和影響,以及我們在其中所應扮演的角色。


有點瘋狂更能激發創造力

彼得.布朗從來不會叫小孩「乖乖坐好」,因為他知道這不符合小孩的本性,更希望小孩都能在不受箝制與壓抑的狀態下,盡情揮灑自己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即使看起來有點「瘋狂」也無所謂。

其實,許多對現今而言是習以為常的事,在過去可能是教人難以接受的瘋狂行徑;許多現在對我們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東西,也可能源於過去被人認為瘋狂、不可能實現的想法。這就是偶爾瘋狂能帶來的正向改變。只是,彼得.布朗也總是不忘在故事最後提醒我們,瘋狂的舉動也必須因時地制宜,否則不僅會遭人非議、惹人生厭,不能見容於社會群體,也會令自己備感孤寂,那就得不償失了。

所以,下一回當小孩在座位上蠢蠢欲動、坐立難安時,先別急著要他乖乖坐好,說不定你就能看見出人意表的精采演出了。

 

 

 

本文轉載至《未Family: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7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