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英國將電腦科學納入全國中小學課綱

2016-09-10

作者:賓靜蓀   2016/08/29

 

 程式設計、運算思惟已被視為和閱讀、算數一樣重要的基礎能力。英國(僅次於愛沙尼亞),自二○一四年起,將電腦科學納入全國小學課綱。英國孩子從五歲起,學習圖像式的程式語言Scratch,到十一歲,必須具備電腦的「雙語」能力:至少能使用兩種程式語言。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宣稱,英國企圖以此打造「程式設計者國度(A Nation of Coders)」。

要達成這個目標,需要有創意、專業的好老師。英國民間的非營利組織CAS(Computer At School)就提供老師們最貼心的支援。

這個活躍的草根社群成立於二○○八年。不但與各地的大學相關科系合作,開設線上免費教學或實體大學學位課程,提供老師在職進修、深造機會;更與教育現場無縫接軌,由各地學校的學科主任老師(master teacher)成立地區中心(Hub),目前已達二百一十個。他們不斷更新、分享電腦科學、課程實踐的相關訊息,也就近、面對面協助在地老師解決立即問題。

 

超過三千六百筆實用教學資源

CAS官網目前已有三千六百筆教學資源,不論是單科或融入式教學,例如,英文課利用繪本或莎士比亞劇本《馬克白》教運算思維概念;老師們也可以隨時加入近八萬筆的提問和討論。

CAS創始成員、目前負責威爾斯地區中小學資訊教育的教授湯姆.柯里克(Tom Crick),接受《親子天下》專訪時表示,「CAS最成功之處,在於它從頭開始,就設定為一個區域性的網絡,任何人都可以免費加入,每位參加的人,都想盡一己之力,改善電腦資訊教學。」

儘管程式、資訊教育入國家課綱,但是各地學校、老師仍有自主權。柯里克表示,「每所學校可以自行決定優先順序,排幾堂課、教多久;各校老師也可自行安排、設計最適合自己教學風格的課程。CAS有非常多資源可以參考,都是老師們已經在課堂上執行過的,不論是跨領域融入教學、或讓學生用程式去解決現實生活裡的問題。」

 

協助教師職訓,不再恐懼科技

英國也面臨師資缺乏的困境。政府經費不足、老師沒有多餘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原本教學工作之外的東西,再加上課程內容改變很快,也會產生老師教學能力上的落差,柯里克笑著說,除了直接雇用資訊科技相關科系畢業生、或向產業徵才,老師的在職訓練也不能停下來。

「國、高中以上的老師已經分科,會比較容易,但小學老師採包班制,比較難找到『又』懂資訊教育的老師,就要靠更多的在職訓練,告訴老師們有很多資源,去除他們對教電腦的『恐懼』。這時候,各地方中心的主任老師們就非常重要,他們是已經在教課,可以成為觀課、互相認識、就近協助的網路,」柯里克說。

CAS這種「沒有『他們』,只有『我們』」的定位,是英國老師們最大的定心丸。除了無數線上教學資源,柯里克還提供一種不需電腦的電腦教學方式。由紐西蘭坎柏瑞大學(University of Cantebury)研發出來的「不插電的電腦科學(Unplugged Computer Science)」,利用各種實體遊戲、活動,讓孩子們理解最基本的二進位、資訊理論、人工智慧等,都有深入淺出的介紹,並且有簡單背景資料說明、相關知識。

「老師們不需要是電腦專家,可以跟學生們一起學習、探索,尤其對年紀較小的孩子,與其直接去學程式語言,透過身體來玩,不但減少抽象學習上的障礙,更可以提高學習動機,」柯里克說。

英國電腦科學教育實施兩年以來,經歷哪些困難?如何逐步克服?都值得台灣在二○一七年開始實施新課綱時參考。十月四日《親子天下》辦「二○一六國際教育年會——贏在未來的能力」,將邀請柯里克教授和台灣老師、家長分享英國經驗。

 

 

湯姆‧柯里克

35歲,威爾斯卡迪夫都會大學資訊科學系教授、CAS(Computer At School )創始成員、威爾斯CAS主席,負責推廣中小學的資訊教育

資料來源 : 親子天下 |  翻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