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人生最不重要的 就是「分數」...出了社會 誰管你第幾名?
作者:洪蘭
朋友從小就是第一名,進醫學院,卻怎樣都考不贏別人
一位朋友向我辭行,要回美國去了。
我很驚訝,因為他才在學校附近買了房子。
他苦笑說:「沒辦法,不想讓孩子重蹈我的覆轍。」
原來他從小到大讀書一帆風順,不曾考過第一名以外的名次。
進入醫學院後,發現全班都是各地的第一名。
他雖全力衝刺,仍然考不過別人。
從不曾嘗過失敗滋味的他,不能理解「人上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幾次考不好,自信心喪失後,精神就崩潰了,後來轉念化學。
出國後,雖然順利的成家立業,卻一直快樂不起來。
兒子參加棒球隊,他發現兒子不能接受「失敗」
他兒子念小學時,鄰居們組織了一個棒球隊。
在附近的公園練習,爸爸們義務做教練,他礙於情面,不得不參加。
在練球過程中,他發現他的獨生子一開始不能接受失敗,
一輸球就會哭、發脾氣,不肯再去練球。
但是鄰居孩子會一直來叫,勉強去了幾次以後,
孩子開始了解比賽一定有輸贏,慢慢接受「這就是人生」的事實。
孩子們在球賽中學習如何不指責他人
有時候打完球,漏接球的孩子會被隊友指責,
這時教練就會說:
「你能保證你自己永遠不漏接嗎?你今天指責他,下次可能就換他指責你了。」
教練教他們「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的道理,
事情一過去就放下,才不會影響打球的心情。
孩子從經驗中學會不去責怪別人,勝不驕、敗不餒的運動員精神。
同時,球賽是團隊賽,必須每個球員都盡力作出他最好的表現,
同心協力,團隊才會贏。
朋友體會到打球的重要,後悔把時間都拿去「讀書」
這種團隊精神,正是二十一世紀職場所必須要有的態度。
朋友開始熱中送孩子去打球,也後悔自己小時候所有時間都花在考第一名上,
沒有去外面跟同學玩,使他失去成長中重要的歡樂與生活中的學習。
回台後,他想組球隊,卻沒人願意放下「功課」來練球
回台後,他積極想組織球隊,卻發現國二的學生根本沒有時間運動,
更不要說找出大家共同的時間去練球。
家長和老師也都看不到運動,對孩子身心發展的重要性,
雖然他一直強調運動使大腦分泌多巴胺,這個正向的神經傳導物質,
可以減少國中生的憂鬱症;打球可以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朋友是人生旅途的助力,好朋友更可以紓發課業所造成的壓力,
增加孩子的抗壓力。
但是一切都敵不過升學的現實,他即使要出錢出力,
也找不到願意來練球的孩子。
兒子的運動員精神,在台灣卻被說「吊兒郎當」
他孩子「只要盡了力,不在乎輸贏(成績)」的運動員精神,
在台灣變成異類,被評為「吊兒郎當」。
他不願孩子學到踩著別人的頭往上爬、自私自利的人生態度,
又無力改變現狀,只好辭職回去美國。
他告訴我,醫學院沒念成的陰影到現在都沒有走出來,
始終覺得人生少了一塊。他要他的孩子早早從運動中練習如何接受失敗而不氣餒,
建立他正確的人生觀。
我聽了很感嘆,人生最不重要的就是功課,
出了社會後,誰管你是第幾名?
我們卻為了功課,
失去了培養孩子接受挫折、團隊精神、人際關係的機會。
不曾嘗過失敗滋味的孩子,他的人生會是怎樣?
但丁(Dante,1265-1321)說:
「道德可以彌補智慧的缺點,智慧永遠沒有辦法填補道德的空白。」
我們一再為課業而犧牲孩子人格成長的機會,
沒有想過一個不曾嘗過失敗滋味(或是,更符合台灣現況一點的說,一個不曾嘗過成功滋味)的孩子,
他的人生會是怎樣的呢?
我們應該及早讓孩子知道世事有贏有輸,勝敗是兵家常事,不足掛齒,
更不值為此而否定自己,賠上一生。
本文摘自:本文節錄至親子天下:https://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72375
作者: 洪蘭 出版社:天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