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德國婆婆:先談愛,再談教養。對孩子表達愛,千萬別隨著他們長大而停止
作者:凱若媽咪
女兒剛到德國的前幾個月,我們有一段「異地共同生活」的適應期。她要適應搬遷到不同國家,進入不同的教育環境,甚至適應德國的氣候、家人,交新的朋友,非常不容易。而媽媽我,對於該怎麼在文化背景的轉換中,給女兒最適切的教養,又能夠符合她現階段的狀況,很是頭疼。
婆婆一句話,讓我重獲信心
「妳是這世界上最愛她的人。先想著妳多麽愛她,再來想怎麼教養。」
我的兩次生產都不是非常順利。第一胎時,女兒因為臍帶繞頸,推了好幾個小時都沒辦法出來,最後只好出動吸盤。她剛出生的時候,手腳還是藍色的。我記得自己累癱在產檯上,期待著聽到女兒哭出聲,那短短幾秒鐘,像是幾個小時一樣地漫長。
十一年後在德國生兒子,我抱著「第二胎總是會比較快速」的希望進了產房,但事實上完全相反。第一胎我還能忍著不打無痛分娩,想說第二胎也可以比照辦理,沒想到這胎的疼痛完全難以忍受,而且持續非常久。連麻醉科的醫師來會診都建議我立刻打無痛,否則她判斷我忍不到孩子出生就會痛到昏過去。我整整痛了32小時才將兒子生下,甚至老公一度覺得要失去我了,淚流滿面。兒子出生與他的姊姊一樣,沒有馬上哭出聲,我記得自己在那短短幾秒內就問了助產士大概10次「Is he OK?」,直到聽到兒子的宏亮哭聲,才放心抱著老公狂哭不止。
那一刻,我與許多的母親一樣。唯一的心願,就只要孩子能夠平安健康!
孩子們都渴望能反覆「確認」父母無條件的愛
孩子或許都腦袋「知道」爸媽愛自己,但在生活的每天中,孩子們感受到多少父母的愛呢?
「趕快去練琴/寫功課/讀書!」
「寫字好亂好醜,撕掉重寫!」
「怎麼考成這樣?」
「你這樣怎麼有前途?」
「怎麼又在看手機,每天都跟朋友傳訊是會幫你加幾分嗎?」
這些的父母親的「望子成龍」與「諄諄教誨」,聽在孩子的耳中,其實等於爸媽對擁有「完美兒女」的殷殷期盼,無奈自己卻怎麼努力都達不到這樣的境界。其實我相信,許多爸媽也是希望多講「愛」,少批評的。但每天都要面對許多「現實狀況」,加上壓力與擔憂,這些「恨鐵不成鋼」的話語也就脫口而出了。
而婆婆的這句話,點醒了我。
我不確定我會是最好的母親,但我確信,我是世界上最愛我孩子們的人。
我不需要做個完美的母親,但我需要時刻讓我的孩子們知道,他們對我有多麽重要。
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有種渴望,希望持續地體會到爸媽那最原始「只要你好好活著」的愛,給予他們勇氣去面對生命中的挑戰。
青少年子女更需要「體會被愛」
有時,孩子們甚至會為了想「確認」這樣的愛是否「無條件」而測試父母親!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們。這年紀的「小大人們」早已體認到「人不可能完美」,所以他們並不期待父母親維持著「英雄」的形象,但他們仍舊有著體會「無條件被愛」的渴望。這樣的需求,並不隨著年齡而改變,但方式當然也會有所不同。當孩子還小,我們總抱著他們,親吻他們,安慰他們,陪伴他們。但當孩子長大了,我們以為「訓練孩子獨立」的方式就是「停止做這些事」,其實反而造成反效果。
我與女兒的關係一向都不錯,但當她上了小學,我發現自己親吻她的次數從一個小時十幾次,變成了一天都不到十次;擁抱她的方式,從「熊抱」加聞著她的頭髮,抱著好久都不放,變成了一種例行的哈囉與再見方式。我與自己的父母親就是這樣的「傳統關係」,連要擁抱都覺得是一種很「特別」的事啊!我看著德國婆婆與老公之間的情感表達,默默地覺得自己失去的不只是這些行為,還有一份隨時可以表達情感的關係。
與孩子的情感表達,千萬不要隨孩子長大而停止
要怎麼改變?我不可能「命令」孩子來抱我親我,絕對效果不彰。所以,從女兒十歲左右,我決定從自己改變,每天「要求自己」主動展開雙臂擁抱她,而且像過去她還比我矮的時候一樣,聞聞她的頭髮,抱著她說聲「愛你」!快14歲的女兒現在已經長到174公分,個頭老早比我大了,仍然愛跑過來窩在媽媽身邊,索吻和親吻我。而媽媽我也很愛靠在她身邊「小鳥依人」一下呢!這次的「教育實驗」很成功,然而真的慶幸我開始得還不是太晚啊!
我也常告訴老公,兩歲兒子來「窩」的時候別覺得煩,更要放下手邊所有的事情,跟他「親親抱抱我愛你」一下,因為每天每天這樣做,孩子永遠都覺得「可以與爸媽親近」,但只要漸漸停止了,有天要再回復這樣的親密,就不容易了。
親子間的對話也是一樣,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總是回應他們。「這是什麼」問了幾百遍,我們都還是努力回答。然而當孩子長大,他們有時有個「發語詞」(例如:「媽你看這好酷喔!」),卻常被我們用「快去做功課」打斷,等到有天再來抱怨孩子不跟我們說話,就太晚了。不少朋友問我,為什麼女兒與我無話不談?我想,是因為她只要有個「頭」,我就跟著聊。我懂的,就一起聊,我不懂的,就「請教」她,長久下來,我們彼此很懂對方的想法和喜好,她也知道我「真的」什麼都能聊(不是假裝要來搏感情的),就沒什麼秘密可言啦!
當孩子們時刻感受到自己無論如何都被愛著,一些親子教養上的衝突、學校與生活上要面對的挑戰,與成長的壓力,對他們來說都變得沒有這麼令人恐懼了。想想兩三歲的孩子,當他們面對新環境或陌生人的時候,是不是總喜歡先窩在爸媽的身邊?甚至雙手緊緊環抱著爸媽,像是在索取能量一樣。當他們覺得有足夠安全感,就能夠放手去玩了。當他們受傷,也是第一個回頭叫媽媽,「媽媽的呼呼」總有種魔力,能讓「痛痛走開」啊!
教養的重點,從來都不在於我們是個幾分的爸媽
而對父母來說,這樣的提醒更是重要。如果把「好好活著」當作起點,就覺得每天孩子所做的都是「加分」,而不是「減分」。
換了這樣的想法來看與女兒之間的教養關係,很多事情也變得簡單。曾經與女兒分隔兩地,那種每日的相思真的是對母親的煎熬。但也教了我一個簡單的道理:生活中很多事情看起來重要,但都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女兒平安快樂地生活著!
數學不好? 沒關係,我們一起解決。早上叫不起床? 沒關係,我們共同來想想辦法。與我有不同意見? 那更沒關係,因為我也與我父母有很多不同的意見啊! 所有教養的問題,用這樣的角度來看,就正面積極了起來。甚至,我們也就不再會將「兒女的成就」,當成父母的成績單了!
因為教養的重點,從來都不在於我們是個幾分的爸媽,而在於孩子未來能成為多麽美好的自己。
數位編輯:曾琳之
本文轉載至<未來Family: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7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