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孩子的五項必備條件

2016-01-21
"
A+ 孩子的五項必備條件
 
 
螢幕控孩子無法忍受太多痛苦;功課或練足球太難,他們就會想放棄。遺憾的是,很多父母就會讓孩子放棄,而不是協助他們克服困難。孩子在學習一項新技能時體會到壓力,是無妨的,甚至值得期待。只要在父母的關愛中感受到安全,他們就會在挑戰中茁壯成長。

有些寶貴的人生課題,唯有靠失敗才能學會。接觸螢幕的時間無法提供太多的失敗機會,但現實生活可以讓孩子預先練習嘗敗。

 
 
作者:天下文化 

文/蓋瑞.巧門、艾琳.培利坎

 

摘自 蓋瑞.巧門、艾琳.培利坎《搞定數位小孩》/天下文化

 

 

用對方法,培養孩子的人際力

 

有太多時間,螢幕被用來讓孩子安靜或打發時間。愈來愈多孩子不再有機會學習如何與人溝通,或者如何獨處,而是被放進螢幕的世界,大享感官上的愉悅。愈來愈多研究顯示,螢幕時間對大腦與兒童的社交情緒發展有負面效果。

 

孩子真的有需要「持續」地娛樂嗎?

 

2000年,手機與電腦應用程式尚未普及,人的專注時間平均為12秒。2000年之後,我們的專注時間降低了40%。

 

少了基本的專注能力,孩子該如何學習成功人生必備的社交技能呢?

 

 

現實生活不是這樣運作的

 

愈來愈多孩子靠螢幕教他們如何生活,而不是透過職責、家務、與人互動等實際的人生課堂。

 

舉例來說,現在孩子面對的個人挑戰愈來愈少。科技讓眾人更便利了,遇到不會的單字,只要用電腦搜尋就好,不必翻字典;不會用乘法解題的時候,隨身都有計算機;無聊的時候,拿出最愛的電玩或上網娛樂一下。

 

我家孩子一說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不論是樂高積木或公主裝,都會一派輕鬆地說:「到Amazon網站買就好了。」科技在他們的腦袋造就出任何東西都唾手可得的意象,因為只要滑鼠一按都買得到。置身在到處是科技的環境,孩子不會有耐心做困難的事。

 

 

螢幕控的兒童

 

7歲的蘇菲亞因為不知道如何閱讀學校圖書館的書,所以沒辦法完成功課,這時她的媽媽打電話給老師。「我看過蘇菲亞回家作業要看的書,它超出小二程度了。可以請老師換一下蘇菲亞的閱讀作業嗎?」儘管蘇菲亞的媽媽心疼孩子,但這是包庇蘇菲亞,擋掉她必須經歷的成長體驗。

 

螢幕控孩子無法忍受太多痛苦;功課或練足球太難,他們就會想放棄。遺憾的是,很多父母就會讓孩子放棄,而不是協助他們克服困難。孩子在學習一項新技能時體會到壓力,是無妨的,甚至值得期待。只要在父母的關愛中感受到安全,他們就會在挑戰中茁壯成長。

 

螢幕控的孩子喜歡不斷得到獎勵,在電玩裡,有分數、星星或額外生命可以拿,還會進階到新關卡。努力都立即有回報。

 

美國兒童教育演說家與家長指導員凱西.庫克博士(Dr.Kathy Koch)曾提到,有個4歲男童在手機上玩一支籃球的應用程式。他每投進一球,手機就會發亮與震動。因為他很愛這個遊戲,祖父母以為買一個實際的籃框送給他是不錯的主意。然而當男孩第一次將球投進籃框後,他就呆立等待接下來會出現的事。結果當然什麼都沒有,沒有發亮,沒有震動。他再投一球,依然沒任何動靜。期待破滅,於是他拿起手機,繼續用螢幕打籃球。這孩子先前學到的是,做對事就會立即有獎賞,所以當發覺現實中的投籃動作沒有任何後續獎勵後,他就放棄了。

 

我兒子伊森小學三年級時,第一次參加籃球聯賽,他所屬的「神奇籃球隊」整季都沒贏過。有幾次比賽,比數還一面倒,幾乎掛零。這群男孩認清了失敗的事實。

 

父母當然可以試圖保護孩子,讓他們免於承受失敗,但伊森在「神奇籃球隊」學到很多。人的一生中,難免失敗,不可能永遠都是贏家。我們應當協助孩子對生命抱持實際的態度。在體育競賽中,有人會贏,有人會輸,輸不代表個人不好。運動場裡,各路豪傑輸的次數都比贏的多。這是學習過程的一部分。

 

失敗的經驗會讓人有機會檢討重要問題:「我們從中學到什麼?如何用不同的方式讓自己變得更好?」有些寶貴的人生課題,唯有靠失敗才能學會。接觸螢幕的時間無法提供太多的失敗機會,但現實生活可以讓孩子預先練習嘗敗。

 

A+ 孩子的五項必備條件

 

孩子在學校時,評估成就的最高標準是什麼?是一張全部優等的成績單嗎?雖然學業成就是值得努力的目標,有些事比課業成績更重要。

 

孩子對電玩、卡通、最新的應用程式如數家珍,在品格方面卻是缺乏指導。

 

美德是展現高道德標準的行為舉止,包括責任、同情、毅力和忠實。這世上根本沒有所謂的「美德應用程式」可以下載安裝到孩子的心智上。只有在孩子去觀察、聆聽父母對於事情對錯的言行時,才能領教與體會美德。

 

我們列出成功人生與好人緣必須培養的五項A+技能。別放掉對於孩子課業成績達到優等的努力,但在家裡務必將以下的A+技能擺在第一位。

 

技能一、情感的付出與接納

 

每個家庭都需要情感元素才能茁壯發展,包括目光接觸、擁抱、合宜的肢體碰觸和肯定的話語。健康的孩子會從家庭成員中學會付出與接納適當的情感。在家的對話只用簡訊和寥寥數語,這樣的人際互動關係是不夠親密的。

 

技能二、表達感恩

 

我的兒子伊森有個機會可以在海軍的親眷參訪日去搭軍艦,這可是千載難逢。活動結束,伊森頭上戴著一頂帥氣的棒球帽,上面繡著軍艦的名稱。那是諾亞在紀念品店買來送給伊森的,感謝伊森邀請他同行。

 

之後我問諾亞的媽媽是不是曾要求兒子買禮物。「沒有,我們並沒建議他買東西送伊森。是諾亞自己決定這麼做,而且花的是自己的零用錢。」諾亞的媽媽很高興知道兒子會自己主動表達對朋友的感謝。

 

諾亞在小小年紀就懂得感恩的力量。當有人對我們好時,正確的回應就是表達感謝。孩子比較容易認為「這是我應得的」,但身為父母的我們,想養出的是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而不是目中無人、凡事覺得理所當然的孩子。

 

技能三、管理怒氣

 

兄弟姊妹之間經常能在瞬間看彼此不順眼。放任不管時,所有的怒氣都可能演變成失控的手足恩怨。動怒,不是只有在家裡才有,在操場、教室也司空見慣。父母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教孩子辨識「建設性」與「破壞性」憤怒之間的差別,並輔導他們以正向心態處理憤怒感受。

 

技能四、勇於認錯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將來會是成熟的大人,就必須教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成熟的大人會持續幼稚的行為,將自己的錯誤怪罪到別人身上,不會坦然認錯。

 

對自我言行負責是學習認錯道歉的第一步。一般來說,孩子很容易坦然面對自己獲肯定的行為,比方說,「我吃三口豆子了,可以有點心嗎?」、「我的考卷得到一個笑臉貼紙」、「我是跑最快的」等,這些全是承認完成光榮事蹟的說辭。相反地,孩子對於不太光榮的行為就不會這麼快坦誠了。

 

你家孩子上次對你認錯是什麼時候?例如:「對不起,我吃掉你不准我吃的餅乾了」或者「我的數學功課是用抄的,因為我不會解題」。這種程度的道歉認錯需要父母更多的輔導與費心。幸虧這項道歉藝術可以從小學習,長大後也會一生受用,加持孩子的情感優勢。

 

技能五、集中注意力

 

4 歲的艾登參加每週一堂的親子音樂課。老師發樂器時,12個小朋友圍坐一圈。當其他孩子坐在墊子上,用自己的樂器伴唱時,艾登站起來將自己的樂器放回桶子,然後乒乒砰砰拿起鈴鼓。媽媽示意要他回到圓圈的座位上,以請求的口吻說:「艾登,坐下。」但艾登不理會媽媽和老師,抓起另一個樂器就跑到其他班級。對艾登的媽媽和老師來說,音樂課變成一種折磨。幾星期後,這對母子就沒再去上課了。

 

艾登的注意力無法集中,並非特例。蘿絲長年在教堂擔任兒童教牧,對於孩子在教堂的安分時間,她已經注意到驚人的轉變。蘿絲分享自己的心得:「現在的孩子不斷在尋求遙不可及、驚奇與超刺激的體驗!他們太習慣電玩或電影的刺激,會期待一個又一個有看頭的事物。一旦東西沒看頭,他們就不理會了。多數的孩子都很難專心在教堂做禮拜。光是要求孩子圍成一圈都要花很多時間,因為他們完全心不在焉。他們不會乖乖圍圓圈,而是在教室跑來跑去。我都能分辨哪個孩子在家緊盯螢幕的時間太多,因為這與差勁的傾聽能力相關,有必要加強輔導。」

 

從現在開始

 

以上是我們所謂的「A+ 技能」。這些技能並非天生,是靠後天學習得來的能力,很難自然而然就擁有。這是好事,代表培養孩子的品格不像買樂透彩券,全靠運氣。教會孩子以下幾個技能,你就可以影響他們一生:

 

表達「情感」

● 「感謝」他人

● 處理「怒氣」

● 學習「道歉」

● 集中「注意力」

 

全家人聚在一起的用餐時段,正是和孩子練習五項技能的最佳時機。你可以試著問以下的問題:

● 今天在學校和誰在一起?你喜歡這個人的哪一點?

● 今天有什麼想感謝的事?

● 今天有沒有什麼事惹你生氣或不高興?

● 最近有沒有向誰道歉,或者有人跟你道歉?發生什麼事了?

● 哪一個科目最容易專心聽課?哪一個科目最難專注?

 

 

資料來源 : 未來 fami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