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從教育開始 - 我們的孩子夠強嗎?

2015-11-29

作者:蕭富元 2015-11-24  天下雜誌586期

 

他們對科技爛熟如魔,他們對世界飢渴若獸,他們是一群生來就會上網,從小在電玩遊戲中理解世界、在出團打怪中發展策略思考和團隊情誼的高中生。 怎麼教這群花樣青春的少年?如何把這群「魔獸」轉變成「公民」?《天下雜誌》深入美國、中國、德國教學現場,比對台灣12年國教的利與弊,發現高中職教育豐富多元,如燦爛耀眼的向日葵。

 

高雄市教育局長范巽綠一襲鮮豔搶眼的紫衫,搭配從來沒變過的蓬蓬「花媽頭」,辦公室三、四個幕僚一旁待命,隨時「接招」。范巽綠蔥白手指快速翻動文件,不過幾秒,馬上點到要害,「不對,不對。不是這份,再去找。」

如此數次。聽著聽著,心裡也跟著急起來。

 

「沒辦法,再不快點,就趕不上世界的腳步了,」范巽綠當過教育部政務次長,去年十二月由市府顧問回任教育局長。這幾年教育鬆綁,十二年國教、高級中等教育法、技術及職業教育法、實驗教育三法先後通過施行,她的改革魂又回來了。

范巽綠的焦慮,也是許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焦慮。近年來,從美國、芬蘭、德國,到台灣、香港、中國、新加坡,世界多國的中學教育,尤其是高中職,正進行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

 

魔獸 vs.公民

RPG遊戲世代的蛻變

 

二○○九年,美國總統歐巴馬大推「力爭上游」(Race to the Top)計劃,編列四十三億美元特殊教育預算,提升美國中學生的大學與職涯準備度,目標是培養高中生成為有生產力的公民,足以匹敵世界各地任何工作者。

北歐芬蘭,也正如火如荼規劃有史以來調整幅度最劇烈的新課綱,未來將在中小學全面推行「主題式學習」(phenomenon based learning),為新世代奠基未來能力。

台灣二十年教改,各級學校受重視的程度,就像一根啞鈴:小學、大學兩頭重,國中、高中中間輕。直到十二年國教實施後,改革高中職教學,開始進入教育核心雷達區,目標是多元學習、百花齊放。

 

為什麼高中重要?

 

做過國中老師、大學教授的顏慶祥,當了八年教育處長,去年底從屏東轉任台中市教育局長。他在教育圈三十年,對高中教育感觸頗深。他觀察,高中職是孩子最重要的「轉骨期」,這三年的學習與鍛鍊,左右人的一生。

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大腦中負責事前計劃、考慮後果、管理情緒衝動的前額葉皮質,正在建構中;這個階段,也是自我認同、生涯試探的啟蒙期。

 

根據瑞士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十一歲以後的青春期階段,處於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他們逐漸發展抽象邏輯思考的能力,能夠處理跟正義感有關的概念。

公民意識就在高中職階段萌芽。在台灣,十五歲可以合法打工,犯罪要負部份責任;在多數國家,十八歲可以投票。可見,這個年紀的青少年,需培養出獨立活下來的一技之長,也必須培養出獨立活下來的社會關係處理能力。

最近,這個轉骨期還加了另個變數,那就是網路。有人說,這一群出生在世紀交替的高中職生,是網路原生的RPG世代(角色扮演遊戲世代)。他們在電玩遊戲中自由創作、理解世界,在出團打怪中發展策略思考和團隊情誼。

而且,他們跟傳統十五至十八歲的高中職生更不一樣:他們比成年大人們更熟練地掌握科技工具,以及運用這些工具動員彼此的串聯力。這是為什麼,這群高中職生可以瞬間就號召到成千上萬同儕,一起反對某些事情。儘管,他們情緒還不成熟,也不知道怎麼為自己開的戰爭收場,但他們都有高超的社會關懷和社會動員力。

 

他們處在從魔獸轉為公民的蛻變期。這群花樣青春的少年,要怎麼教?

 

課本怎麼寫、老師怎麼教、考試怎麼考就怎麼學的「單向知識下載」模式,已不敷時代要求。尤其是,當世界進入融合雲端、物聯網與智慧製造的工業4.0時代,高中教育變革更加重要。

 

 

 

二十一世紀新經濟的後盾

教育 4.0——連結力更重要

 

美國未來學家、明尼蘇達大學副教授哈金斯(Arthur M. Harkins)指出,「二十一世紀,第一個躍升到教育4.0階段的國家,就會成為人力發展的領頭羊,並創造二十一世紀新經濟。」哈金斯進一步闡述,教育4.0是以創新產出為核心的教育,強調跨界連結、協同創造

 

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李文富,為了設計高中新課綱,埋頭研究各國高中教育多年。他指著手上一本研究摘要說,全球高中新訂的課程概要,都加強知識統整應用,鼓勵學生跨領域學習。

 

「教育4.0不是創新技術,而是把所學知識做更好的連結和統整。面對不確定的未來,連結力更重要,」李文富說,高中教育重心應放在培養學生的連結力,國教院在編寫一○七課綱時,就規定高中生至少要修四個跨領域的專題和實作實驗。

 

教育模範生芬蘭規劃中的新課綱,也側重跨科的橫向連結力。

 

深耕跨域的「T型人」

芬蘭的七種橫向能力

 

芬蘭教育委員會定義出七種未來需要的「橫向能力」(transversal competence):一、思考與學習的能力;二、文化識讀、互動與表述能力;三、自我照顧、日常生活技能與保護自身安全的能力;四、多元識讀能力(multi-literacy);五、數位應用能力;六、工作生活能力與創業精神;七、參與、影響,並為可持續的未來負責。

 

簡單來說,這七種橫向能力就是「T型能力」。

 

哈佛商學院教授巴登(Dorothy Barton)首先提出T型能力(T-shaped skills),她指出傳統教育培養的是對一門知識專精深耕的「│型」專才;但企業真正需要的是兼具專業與跨領域知識的T型通才。

去年,華碩集團董事長施崇棠在台大畢業典禮上明確點出,跨領域創新已成時代顯學,未來需要能跨越科技、管理及藝術的「T型人」。

 

未來的高中職教育,除了要深化縱向的「│」(單科知識),更要強化橫向的「─」(跨科連結)。

台北市思源街自來水園區對面,兩層樓高的白色建築物內,台大智活中心主任劉佩玲面對電腦,對新來的訪客講解如何用大數據創造商機。

她比喻,台灣教育訓練人才,就像打棒球,學校分別開投手系、捕手系、一壘手系等,各有專精,然後再把每個領域的第一名集合起來,組隊去打大聯盟,「這樣一定不會贏。」

劉佩玲教書幾十年,深知台灣教育缺的不是天才選手,而是球賽。「做專題計劃就是球賽,能夠培養跨域合作、設計思考和觀察體驗,」劉佩玲說。創新是定義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需要應用不同領域的知識,「愈早訓練愈好,最好從高中就開始培養T型能力,」她疾呼。

 

承上啟下的新高中

創造一個學習的圓

 

另個高中改革趨勢,是將高中定位在承上啟下的軸心位置,引入大學資源提升教學品質,也輸出學習資源到周邊國中小。

 

教育部常務次長林騰蛟擔任新北市教育局長六年,盤點市內六十五所高中職特色後,重新思考如何串接各級學校資源。例如,指定金山高中為創客學習中心,向上,和文化大學組策略聯盟;向下,為附近金山、大鵬國小開辦「創客營隊」。

 

「學校之間就好像一個學習的圓,以高中為圓心向外擴散,」林騰蛟形容。

在美國,大學連結高中,從課程規劃到教授進入高中開課,組成連貫性學習體,已普遍存在。

 

休士頓市區,全球最大的德州醫學中心裡,有五十四個醫學機構,迪貝基高中(M. E. DeBakey High School for Health Professions)是其中唯一一所特色高中。

長髮大眼、穿著藍色實習生袍的十二年級生艾莉珊卓,穿過教室走廊,這學期她修了一門急診課,每兩天就要到醫院實習。她帶著《天下》記者走進牙科教室,老師正拿著一排假牙講解,九年級學弟妹們一陣騷動。

教室角落放著兩張診療椅,牙科器材一應俱全。艾莉珊卓熟練地操作機器,揚起甜美笑容說,一進學校,除了學習基礎數理、英文、歷史、美術,還要背各種醫學名詞、練習最基礎的刷手(使用無菌刷子刷洗雙手)。

這所《美新週刊》全美特色高中(magnet school)排名第七的學校,在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大幅改造下,從單純護校轉型為以理工、醫學為主的特色高中。迪貝基高中校長佩芮指出,醫學院教授經常到校和老師開會,設計課程,協助老師發展醫學專業,指導高年級生論文,甚至讓高中生加入大學研究團隊。「知識崩解很快,高中和大學更要緊密連結,才能趕上時代腳步,」佩芮體會。

 

企業從高中職生開始「養」起

老師也要實習、再進修

 

這些年,企業強力釋放「找不到人才」的訊號,但也漸漸體認,到大學再談學用落差,為時已晚;高中職才是「連結現實世界與學校學習」的黃金時期。

以美國為例,大量企業資源挹注高中,辦特色課程、訓練教師最新專業、開放高中生實習等。

三年前,由Google創辦人布林、臉書創辦人祖克柏等矽谷大亨,共同資助成立「中學生突破挑戰」(Breakthrough Junior Challenge),獎勵十三到十八歲國高中生,自拍影片重新詮釋數理重要基本觀念。今年得獎的是一位俄亥俄州十二年級生,他以結合動畫與實驗的七分鐘影片,解釋愛因斯坦相對論,獨得二十五萬美元獎金。他的高中獲得十萬美元更新學校設備,他最喜歡的物理老師也額外獲頒五萬美元。

「大學才開始訓練人才來不及啦,從高中生下手,引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效果最好,」一位教育行政官員說得直白,高中生可塑性高,企業從高中職「養」起,投資報酬率比較高。

就以製造業密集的新北市來說,在教育局和經發局穿針引線下,不少企業前進高中職開各種「產業專班」。例如,遊戲產業樂陞科技看中復興商工學生的設計能力,成立樂陞專班,由業師親自指導程式設計,跨科整合美術和程式設計。樂陞董事長許金龍坦言,這是他們所有產學合作案裡,最成功的一個。

企業也提供平台給高中職教師再進修。林騰蛟舉例,新北市每年選十五位餐飲科老師,送到三井餐飲集團實習兩週。這些老師跟實習生一樣,每天早上七點半工作到晚上十一點,到中央廚房體驗,接受內、外場訓練。三井董事長黃奕瑞親自帶他們去漁港選漁獲、到傳統市場挑食材,了解最新產業脈動。

 

大學選才方向成關鍵

學業掛帥,考試未必是唯一

 

最近,一篇「為何亞洲學生贏在起跑線,歐美贏在終點線?」的文章,引起廣泛討論,大多指向亞洲教育考試太多、填鴨教學、答案太單一等教育方法。

老師們不諱言,高中教育長期受「考試領導教學」扭曲,就算有心想創新,「聯考制度不改,說什麼都沒用,」一位台中公立高中教師揮揮手,不信改革、翻轉那一套說法。

 

問題是,只有台灣高中是「學業掛帥,考試領導教學」?

 

美國高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提升學生學業成績,學校非常重視學生SAT、ACT(美國大學入學測驗)成績,並和校長、老師的考績直接相關。為什麼美國沒有出現考試領導教學的質疑?

因為,引導美國高中教學方向的,除了入學考試,更是大學的選才取向。要進美國大學,看的是高中生的「T型」總成績:學業成績外,社團、社區服務、領袖特質、批判思考、創新習慣等,也都是關鍵決定因素。

回到台灣,大學入學也逐漸走向推薦甄試。改變,已在高中校園露出曙光。

 

在這黎明前的破曉時分,《天下》教育特刊凝視台灣八十多萬高中職生。從魔獸到公民,我們的孩子夠強嗎?

 

 

 

電玩裡的T型能力

那些「魔獸」教我的事

 

魔獸不是毒蛇猛獸,打電玩長大的這一代,從遊戲裡,也能學到許多T型能力。

人稱Clement的英雄聯盟電競賽評祝愷信,國中開始打電玩遊戲「魔獸爭霸」,愛上電玩世界。他念台大研究所時寫電競文章,愈寫愈有心得,還受邀到國外帶英雄聯盟電競隊。

祝愷信說,組隊玩遊戲可以培養EQ和團隊合作,當隊友落後,你必須全心全意幫助他,「和隊友吵架,比賽贏的機率很低。」祝愷信學的是人類學,他體會,電玩裡有許多社會人類學的知識和故事脈絡,很多玩家從中開始鑽研不同專業。

 

檢討敗因、分配戰利品也是學習

 

27歲的邱子鴻,從高中開始接觸魔獸,加入公會(電玩玩家組成的線上社群),公會成員有各種年齡、職業,和學校同學很不一樣。

「我在電玩訓練了溝通技巧、人際能力,交到影響一生的朋友,」邱子鴻高中念理科,公會裡有個玩樂團的台藝大學生,兩人經常一起闖關。對方邊玩遊戲邊教他當代藝術,介紹他聽一些沒聽過的國外音樂,他發現自己對藝術興趣更大,高三下轉文組,順利考上北教大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系。

邱子鴻在魔獸世界學會許多社會能力。例如,他和40個團員組隊,出團打王,準備時間花了30、40分鐘,「被滅團只要10秒鐘。」這時發脾氣沒有用,大家必須回頭檢討錯在哪裡、怎麼補救、如何建構新策略,放下成見,彼此團結打氣,重新出團再戰。

分配打王得到的戰利品,也是一種學習。「跟真實世界一樣,遊戲世界有些人就是比較有權力,當他影響別人權益時,成員會出來反抗,有權力的人應該要被監督。這是在學校學不到的公民能力,」邱子鴻說。(蕭富元)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學校教育應加強知識系統應用,培養新世代的連結能力。(攝影/王建棟)

 

 

 

資料來源 :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2671#sthash.gpJ4Pl93.dp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