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系列4】 國中必修,但國小資訊課將從小三延後到小五的隱憂
▲ 目前已有不少用心的國小電腦老師,為孩子設計了圖像式程式課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但未來如果資訊課變成「可上可不上」,有些學校就會挪作他用,令教師們憂心。楊煥世攝
108課綱上路後國中的資訊課將成為必修,但在國小階段則是彈性課程。現在國小三年級就開始上資訊課,未來新課綱則建議五年級才開始,現場老師擔心讓未來學生的資訊能力兩極化,今年擔任南區初任教師研習講師的資深電腦老師葉士昇,對於108年學年後在國小可能會「被消失」的資訊課,表達了他的憂心,以下是他的第一人稱說明。
作者:葉士昇
依據108課綱的規劃,國小階段的資訊課程被「建議」可以從五年級開始,在彈性課程內實施。不少縣市對於這個規劃都有點擔心,因為目前教育現場小三就開始上資訊課,但在新課綱,國小資訊教育反而延後兩年才開始,到了國中卻又成為必修課。
因為現今小學的資訊教學雖然未臻理想,但最少還算是個「議題」,學校或多或少都有排入時數。而且現在資訊課程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訓練學生使用資訊設備的基本能力(新課綱則規畫從五年級開始上新課綱,如此大量縮減了基本能力的養成,直接帶入應用),加上小學老師本來就是以包班制的通才教育來培養,所以在小學的資訊教育,反而因為多數資訊老師能結合本身既有的學科專長和技能,呈現出更多元的風貌。
新課綱上路後,為延續這樣的學習風貌,有些縣市如台北市、新北市、宜蘭縣、高雄市,便實際或計畫以「市(縣)定課程」規範,統一在小學課堂中排入資訊時數,避免因為對於課綱解釋的差異,造成各校間資訊水準參差不齊的狀況。特別的是宜蘭縣,除了排出課程規定的時數外,更明確訂出各個學習階段的「科技領域評量標準」,提供各階段的授課及評量依據,可說是十分用心。
根據我實地的了解,有些縣市老師對未來資訊教育走向幾乎沒有概念,有些校長則說因為部分地區缺乏資訊師資, 原本就以「配課」方式為之,將來正好可以「彈性」的去除掉資訊課程。因此108學年開始列為正式課程的國中資訊老師,已經預見未來收到的學生程度差異可能會較以往更大,教學上更加頭痛。
現況是如此,但是更核心的問題是,為什麼要在小學階段就必須要有正式的資訊課呢?我想敘述以下三點觀察,讓讀者自行判斷加入正式資訊課程的必要性
一,如何減少數位落差。
都會區的老師、家長大多比較重視資訊教育,會確保「建議」能夠被落實執行,但是如果相對弱勢的縣市教育主管單位沒有這種規劃,學校又因缺乏資訊專任教師,或另行發展特色課程的需求下,依照學校現況「彈性」的不予實施,而家長也無法在課後給予有效的加強,這樣會不會讓原有的數位落差變得更明顯呢?原本資訊教育課程的規劃是冀望能弭平城鄉數位落差,但如此執行後,數位落差會加大還是縮減呢?
二,新課綱規劃的資訊面向太廣,難以融入課程。
或許有些專家主張「小學課程以資訊融入就可以了啊!不用另外將資訊課獨立出來啦!」。但目前課綱在小學階段規劃的資訊學習內容有:演算法、程式設計、系統平台、資料處理與分析、資訊科技應用、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要將這些學習內容以融入式放進各科中實施,難度真的非常高,至於達成度,也很難令人樂觀看待。以我剛協助完成小學初任教師「資訊融入應用」的課程訓練,以及多年擔任各縣市教師資訊研習的經驗,來觀察現有師資及新進師資,我可以肯定這些內容是無法在一般科目的教學現場落實的。
三,運算思維和資訊素養應向下紮根。
在這次的資訊課程規劃中,有很重要的一塊在談運算思維與程式設計。運算思維的訓練從資訊老師的觀點來看,大約從小學三年級抓起便可以(對岸有些縣市早從幼兒園便已開始抓起)。也有專業人士認為現在的資訊應用(使用3C載具)早已從學齡前開始,建議小學一入學即應該規劃資訊素養課程。原因在於資訊應用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觸法的危險,偏偏這些可能觸犯的法律都屬於「刑法」。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或是關心子女的父母、長輩,在瞭解我們的孩子如果稍有不慎,便可能隨時踏在觸法的邊緣時,會不會希望能夠預先建立一些防範的措施呢?
未來我們無可避免會進入資訊化、數位化的時代,究竟小學階段是否該實施正式的資訊課程,及培養適任的專任師資來教導我們的孩子?答案應該不難找出來。如果我們的教改和新課綱還是如此僅具宣示意味,忽略了現實面的執行狀況,也不去思考如何有效提升學生整體素質,那這個國家的競爭力只會逐漸衰落。而在關鍵時刻選擇沈默的我們,是否也成了其中的共犯呢?
資料來源 : 親子天下 / 翻轉教育